云南镇康“阿数瑟”音乐文化初探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 19:30: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云南镇康“阿数瑟”音乐文化初探

作者:罗鸿敏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

【摘 要】“阿数瑟”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身的古老的原生态歌舞,当地人都喜欢把“打歌”“唱调子”和“作对子”称为“阿数瑟”。现今,政府又大力打造“阿数瑟”文化品牌,所以发展到今天我们习惯把镇康的各民族民间歌舞乐都统称为“阿数瑟”音乐文化。本文是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及田野考察和走访民间艺人后对“阿数瑟”音乐文化的一点浅析。 【关键词】“阿数瑟”;打歌;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41-05

“阿数瑟”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身的古老的原生态歌舞,这种歌舞在人类最早时期被称为“踏歌”,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和原始人群中都曾记载过。载歌载舞的集体舞形式,其中就有“用踏步以应歌拍,乃歌舞中之一種基本动作”①。在1973年我国青海省大通县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就绘有15个舞人平均分为三组,每组五人手挽手跳舞的情景,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葛洪的《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中,描绘汉代宫廷中踏歌的盛况:“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以联手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唐代民间踏歌就更为繁荣了,著名诗人李白《赠汪伦》一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各少数民族中,踏歌也是从远古就有流传和记载了,在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中在《渤海国志中》:“其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随之,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踏鎚焉。”在南方和西方地区远的就不说了,在距离镇康县120公里以外的沧源县勐来乡的沧源岩画②上就有5人围成一圈扬手起舞的生动图景——《圆舞图》③。“踏歌”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称谓上逐渐改称为“打歌”,《白族文学史》认为:“打歌”二字是白语译音,“打”就是“踏”(有人译为“跳”,但严格说来应译为“踏”),“歌”就是“唱”,“打歌”即“踏唱”之意……在古今汉语中,“打”和“踏”是谐音字,意思是相通的,“打”是多义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打”就有二十四个义项,它表示某种动作和行为发生,进行某种活动,做某种游戏等意思。可见,“打”不一定只是“跳”的意思,“歌”不一定只是“舞”的意思,更不一定只是汉语“歌唱”的意思。所以“打歌”就不仅仅含“歌舞”之意了。不过把“打歌”这一名词最明确地叙述出来的是清代道光年间大理诗人周之列写的《打歌行》。在这篇诗作的题记中写道:“癸卯正月五日,余寄居霁轩傍舍,村农男妇就屋前隙地吹芦笙竹笛,跌足鼓腹为长夜之乐,名日“打歌”,殆击壤之遗俗也。” ‘打歌’在各地的称谓又有所不同,有称为“跳歌”“踏歌”“跳乐”“跳月”“跳笙”“跳鼓”“跳锣”“跳脚”,也有“对脚”“左脚”“叠脚”“跺脚”“辗歌”“纵歌”“打跳”“打转”。然而“打歌”到了镇康县发展到今天在称谓上被称作为“阿数瑟”,它就是中原传统文化、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和边境多元文化交融而成的复合型文化,就是由传统的打歌演变而来的,造成这种多名称混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起了主要作用。因为“打歌”流行的地区为古代“蜀身毒道”必经之地,历代“改土归流”“军屯民屯”“夷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合流”等社会历史变迁,促成了各民族语言的交叉借代,这样就形成了多名称混用的复杂局面。镇康的“打歌”包括了多人围圈只跳不唱的舞蹈,用三弦和笛子芦笙作为伴奏乐器,这种舞蹈的动作难度有难有易,动作简单易学的一直被大众传习着,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例如:串山小狗、蛇褪壳、老水牛摆角、黄鼠狼望峰子等劳动强度大的男性舞蹈现在会跳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还有边唱边跳的,这种舞蹈的动作难度就要比较简单一些,唱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的,一般多用于祭祀或者红白喜事进新房等民俗仪式;一种是不固定的、即兴演唱的,可以一个人自问自答或者描述一个人一件事一草一木一心情,或者两人(两个团队)对唱也称作“作对子”,这时候的舞步就比较简单了,一般以脚上动作变化舞步为特点,手部动作比较自然,因为歌者要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听、想、唱这三个方面。作对子的内容比较广泛,有天文地理、生产节气、农业知识、谈古道今、互相赞美、谈情说爱等等。在作对子中一般都有“阿数瑟瞧着、罗西塞甩着”这样两句词缀,所以当地人都喜欢把“打歌”“唱调子”和“作对子”称为“阿数瑟”。 现今,政府又大力打造“阿数瑟”文化品牌,所以发展到今天我们就习惯把镇康的各民族民间歌舞乐都统称为“阿数瑟”音乐文化。 一、“阿数瑟”打歌的由来与民间传说

(一)据说,“阿数瑟”和“罗细瑟”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同去下扣子(民间打猎器具)瞧扣子。一次,两人去瞧扣子,看扣子是否抓捕到猎物。“罗细瑟”在瞧扣子时不慎被自己下的扣子吊了起来,一甩一甩的。“阿数瑟”在旁边笑弯了腰。后来人们就把这件事编成“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的顺口溜,作为“打歌”作对子时的附和句,既好玩,又好笑。

(二)彝族人的传说则是:他们祖先在南迁时,夜晚露宿山间,因寒气逼人故围篝火以驱寒。在烤火的过程中一会蹲一会站, 一会走行一会停, 一会烤前面一会烤后面, 一边烤火一边还要呼喊着“阿数赛瞧着 !”“罗细赛甩着 !”以减少寒冷,故形成了阿数瑟“打歌” 。 (三)彝族支系俐侎人的传说则是这样说的:在很古以前他们寨子娶新娘的时候,每娶一个新娘当晚都会被昼伏夜出的鬼怪“阿数赛”和“罗细赛”给吃掉。所以寨子里的老百姓们每到取新娘的时候都要熬通宵不能睡觉地守着。但是漫漫长夜却很难熬,百姓们只要稍稍有困倦,新娘子就会被“阿数瑟”和“罗细瑟”这两个鬼怪给吃了,所以大家为了不瞌睡防止鬼怪把新娘子给吃了,就会采取把新娘子围起来转圈,口中高喊“阿数赛,瞧着”“罗细赛,甩着”以吓唬鬼怪,这个方法果然见效。所以每到俐侎人娶新娘子的晚上大家都会把新娘围在中间转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阿数瑟“打歌”。

(四)镇康的一部分彝族支系香堂人还有这种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阿数瑟”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他勤劳善良,寨子里的老老少少都特别喜欢他,可是呢因为他家太穷了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娶到媳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给头人做工的时候被头人家的小姐爱上了,可是头人却把小姐许配给了一家富有的人家,就在小姐出家的那天阿数瑟跑到高山上看着走远的小姐哭的泪水都淌湿了衣裳,感动了天王,天王就把阿数瑟变成了一个神,让阿数瑟把小姐带到天宫一起幸福的生活,可是天王看到小姐实在太漂亮了就命令阿数瑟到人间来给他找一样漂亮的女子,所以阿数瑟就到人间只要看到哪家娶新娘子就跑去把新娘给天王抓去做妻子或者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女,人间的人们知道是阿数瑟来抓新娘以后每逢娶新娘都会请一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院子中间烧一堆火,围绕着火堆转圈唱歌跳舞,然后大声的说阿数瑟来瞧,邀请阿数瑟来跳,阿数瑟被唱歌跳舞迷住了也忘记抢新娘,到天亮以后也只能回天宫去了,所以后来彝族人只要一有喜事都要烧火围着火塘唱跳还要大声喊着“阿数瑟瞧着,阿数瑟甩着”。逐渐延续到今天也就演变成“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

(五)在镇康县一些山寨中的老人又是这样说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山寨,祖祖辈辈都在哪里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年寨子里的人莫名其妙就得了一种怪病,怎么治都治不好,这时寨子里的巫师就说我们寨子的这个病是被一种叫做“阿数瑟”的牛鬼蛇神来害的,这个“阿数瑟”一到晚上就出来害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村民们到了晚上就全体人都到宽敞的大院子中烧一大堆火,男人手持木棍或竹棍并击打发出声音,全体老老小小就随着打击声大吼“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意思是让大伙认真仔细地看好“阿数瑟”这个牛鬼蛇神来了没有,就算他来了,我们也不要怕,“罗细瑟”照样甩着吼着。就这样过了几夜以后村民的病也就逐渐好了,这种热闹的场面就在寨子里流传了,以后每逢庄家丰收或者喜庆的日子,整个寨子的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就很自觉地走到宽敞的大院子里来一起吼、唱、跳,歌词也从最早的吓唬“阿数瑟”这个牛鬼神蛇演变到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每唱一句后面就要加入“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

(六)还有一部分永德籍的台湾同胞则认为,两句合声词原来的意思应该是“阿苏寨,瞧着 !”“罗细丝,甩着 !”上句是在“打歌” 的舞者用来呼喊、邀请“阿苏寨”哪些在观看的人快快参加到他们的“打歌”中来,下句则是指正在打歌的舞者看到盛装少女“打歌”时候所佩带的装饰物“罗细瑟”在随着音乐舞蹈摆动飘曳舞姿婀娜时候的场景所呼喊出来的“罗细瑟甩着”。 (七)另外一种说法也是得到大众认可最多的一种传说:诸葛亮征南蛮产生“阿数瑟”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三国时期,诸葛亮征南蛮,来到滇西镇康,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军队对峙于“阿数瑟”寨和“罗细瑟”寨。两个寨子隔山相望,驻守“罗细瑟”寨的诸葛亮的军队因长期作战和不适应滇西镇康气候,减员较大。诸葛亮为尽快结束征战、让当地少数民族臣服,用计摆八卦阵。夜间让士兵手持火把在高搭的楼台上围圈唱歌跳舞,在寨子侧边的几个山包上行走,并高喊着“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两句合声词的原词是“二十哨瞧着”,“十四哨守着”为虚张声势,呼唤提高警惕的呼喊声,后来才逐渐改成“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制造出诸葛亮大军源源不断地进驻罗细瑟寨的假象。驻守在阿数瑟寨的少数民族头领看到罗细瑟寨的诸葛亮的军队兵员充足、悠闲作乐,于是不战而臣服于诸葛亮。滇西镇康民众十分崇拜诸葛亮的睿智,为纪念诸葛亮智取胜利,每逢婚嫁、节日等喜庆场合,人们都会自发地通宵达旦吹起芦笙、吹起箫、弹起三弦、作对子、围圈歌舞。对子每唱一段、大家一起助阵合唱“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 二、“阿数瑟”音乐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

镇康的“阿数瑟”音乐文化一直都是靠民间艺人口头传承、身体传承、技艺传承的方式在镇康一带得以传承下来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临沧地区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