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7:38: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仅 供 参 考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 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 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 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
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2) 毛泽东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对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大发展的丰富材料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性质.
(3)邓小平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引发了一场科学技术的革命.在新技术革命这一社会背景下,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科技思想,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2、全球性问题
(1、黑体字为老师强调内容,2、水平有限,欢迎鄙视,3、友情提示,老师曾言要多举例子,这个是凑字数的好办法)
“全球性问题”是由“罗马俱乐部”率先提出的,由下列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主要包括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的资金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等等,被看做是“五个最终决定和限制我们星球增长的基本问题”,是由于人类人工自然的扩大对自然平衡的破坏已超出了自然界的再生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都要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起的。
解决全球性问题首先要遵循自然演化的规律。自组织律是自然界演化的机制,守恒转化律是自然界发展的基本形式,循环发展律是自然界发展的方向。自组织是指自然界自然自主或自发地组织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运动过程。转化守恒律是指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普遍存在,且在质和量两方面均具有守恒性。循环发展律指自然界的周期性演化演化表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循环发展具有无限性。
产生全球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时人又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的对象,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来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与自然互动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结合。受动性要求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受到客体制约,即人必须按自然界的规律进行自身的活动。
从历史方面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原始和谐和近代的对立两个阶段。原始的人与自然的适应关系,是由于当时的人类在改造自然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随着人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工业文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人类生存危机,正是由于人类过分陶醉于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某些成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从而酿成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1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仅 供 参 考
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出路在于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正确认识和协调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人类主体来讲,全球性问题的产生, 并非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顶点而对环境无能为力,而是意味这人类没有处理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要调整这种关系,人类需要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客观规律的了解,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自然界客体来讲,全球性问题所谓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也未到极限,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也将无限扩大。事实上,在自觉建立自然平衡方面,人类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只要不懈努力,问题终将解决。
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以下三点:1、从理论方面而言,要重新树立人与自然是相互存依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2、从实践方面而言,要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来晚上人类滋生认识和实践能力,从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3、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协调发展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发展的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公平性原则。实现协调发展尚需要一些条件,主要有:1、观念的更新,2、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3、合理的社会制度。
总之,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全球性问题可以解决。 3、科研选题的案例分析,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步骤,原则
科研选题: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是科研活动取得重大成果的关键因素。
(对科学前沿问题所有已发现并提出的或潜在的科学问题,进行层次筛选、反复比较,以及深入分析和严密论证。) 选题步骤:调研综述,科学分析;提出选题,初步论证;评议和确定课题。
原则:需要性:社会需要(经济发展的、国防建设的、医疗卫生的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开拓科学邻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
创造性:选择大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从中产生创造性科技成果。
科学性: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技背景下,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可行性:选择的课题应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效益性
4、社会与科技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同社会互动关系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它的发展是由其系统内部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同时,科学技术系统是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科学技术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矛盾运动也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必须着重分析科学技术系统内部的矛盾运动以及科学技术系统发展的社会动力
(一)科学技术系统的内在基本矛盾
科学技术系统的内在基本矛盾是实验与理论的对立统一。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一方面,科学理论是在实验所提供的经验材料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而形成的,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另一方面,科学实验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提出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变革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实验离不开理论。因此,理论与实验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但是,实验与理论又是对立的。理论是要解释尽可能多的实验事实,给实验以理论指导;然而,实验虽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但实验的结果往往又超出原有理论所能解释的范围,突破原有的相对稳定的体系结构,导致理论与实验矛盾。正是这种矛盾要求新的理论以解释新的实验事实,并给实验以理论指导。因此,理论与实验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科学技术系统的内在基本矛盾,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技术系统中还存在着其他矛盾。首先,理论自身也存在着矛盾。而理论自身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会促进理论的向前发展。其次,不同的理论观点的矛盾对立统一也会促进理论的完善。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最终都要依据实验、观察事实。所以实验与理论的矛盾才是科学技术系统内部的最基本的矛盾。
(二)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既是科学体系,科学家的认识系统,同时,又是社会活动系统。就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认识系统而言,它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科学理论与实验这一基本矛盾,或称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就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活动系统而言,它的存在、发展都必然要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正是正中交换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这种交换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上,又体现为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力。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需要制约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产生过程中各学科产生的先后顺序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各学科间发展不平衡,也是社会需要所决定的。现代科学技术出现科学与技术一体化趋势,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而这一趋势的形成正是社会需要对科技发展的推动所致。社会还推动了科学技术朝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社会需要影响着科学技术的规模。科学技术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代科学技术规模的扩大,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各方面竞争的需要。各国家及社会各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使科学技术发展规模扩大。
(三)、社会需要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更为复杂,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更高,从而促进科学技术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即理论与实验对立统一,与社会动力,即社会需要,二者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正是这一合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在这些子系统中,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2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仅 供 参 考
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政治、教育、哲学与文化。
(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是在社会的经济环境下得以发展的。科学技术赖以存在’、运行和发展的社会系统支持力度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实力。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保证科学技术对于人才的需求,此外,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力,而经济上的需要是最根本的需要。经济需要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新的研究课题;2、经济的竞争把科学技术当作重要的竞争手段,从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为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手段和信息处理手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制度、科技体制以及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社会制度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方向、规模和
速度。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保证科学技术朝着满足社会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的方向发展,能够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使科技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因此,先进的社会制度要求建立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科技体制,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促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政治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社会政治安定,体制民主,学术自由,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3、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国家间和平共处,有利于科技发展,国家间关系紧张,不利于科技发展,把科技用于战争与科技本身的目的是相违背的,势必造成科技畸形发展。
(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教育为科学技术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科技人员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人员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更好的要求,必须有相应的学校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予以保证。从整个科技发展过程中,教育也有巨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教育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特定环节。
(四)哲学与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家的科研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离不开理论思维。理论思维的过程必然要受到科学家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影响。现代科学越来越需要理论思维,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注意学习和研究政治。但必须注意:1、只有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哲学才能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积极作用2、一种哲学理论只有被科技人员所掌握,并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式运用于科学研究过程,才能对科学研究产生影响。文化与哲学密不可分。哲学与文化不仅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影响科学技术,而且从科学家的价值观念上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崇尚理性、崇尚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产的发展,归结借底是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方面的需要为目的。社会生活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动。
1、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2、改变劳动方式,减轻劳动强度;3、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4、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
(一)现代科学技术是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
1、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政府领导人任务战略;2、不断调整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推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3、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力图占领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4、人才的竞争成为世界科技经济竞争的关键。
(二)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纽带
1、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总趋势;2、现代科学技术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纽带和动力; (三)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社会变革的动力 5、科学发展的模式观点和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爱欲和文明》、《批判哲学研究》、《反革命和造反》 马尔库塞的观点:进一步发挥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阐述的思想 1)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和经济角度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2)科技成了统治的工具:科技的发展,启蒙由批判意义的理性变成了技术工具和统治工具,也就是说在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科技的高度发展和工业化并没有带来人的解放,相反却是科技自身成了一种全面统治的工具和对人性的更深的压抑。
原因:首先是现代科技发展消解了人的反抗意志,现代科技已有足够能力满足人多方面的需要,在生活标准日益提高的条件下,对社会制度本身的不满显得无益,这样,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主体便消解了对社会的反抗意志;技术理性的全面胜利导致统治合理性;科学技术的成功导致对一切东西加以量化、抽象化,并纳入技术框架,对人的一切行为也按技术上最合理、最经济的规划来要求,从而将人放在技术系统的控制之下;技术的合理性变成统治的合理性,这实际上是对人最全面最彻底的统治;另外,是由于技术理性对人文价值的排斥;按照科学技术的客观原则,人也像自然一样必须受制于普遍规律伦理、价值、精神思想等都被看做是缺乏“客观性”的主观偏好,应该完全加以排除,这样人也就被机器所统治。
3)技术统治就是技术异化:技术异化也就是人的异化,即人的“物化”人在生产和政治领域中变成可以像物品那样进行计算和掌握的客体;现代工业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是消费领域的异化,人们盲目地追求消费,并受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广告等制造出来的虚假需求的驱动陷入无休止的物欲之中,成为消费的奴隶;正是科学技术提供了满足这些消费的手段,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用虚假的需求把人束缚起来创造了条件。 6、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
3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