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32: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 课程编码 学 分 开课时间 中医系 6 适用专业 课程类别 学 时 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 王农银 2011年9月25日 中医学、针灸推拿 专业基础课 84 编写执笔人 李静、董小君等 审定负责人 编写日期 2011年9月20日 审定日期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及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

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 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第三部份 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如下:课程在第1学期开出;总学时84学时,理论学时82学时,实验学时2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序号 1 绪论 2 第一章 阴阳五行 实验教学 3 第二章 藏象 4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5 第四章 经络 实验教学 6 第五章 体质 7 第六章 病因 8 第七章 发病原理 9 第八章 病机 10 第九章 养生、防治、康复原则 总学时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进入中医药学领域的入门课程,是探讨、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中医药学各专业课程体系

2 理论教学 2(自学)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 16 2 8 6 84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 2 18 6 6 教学任务模块 理论/实验 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 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