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大作业答案-[0452]《学前教育史》.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5:40: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课程名称【编号】: 学前教育史 【0452】 A卷 一、判断说明理由(2分×15)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目的论: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课程论: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方法论: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教学原则: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这17条教学原则可以综合概括为活动性(做)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等,其基本精神为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训育原则:陈鹤琴认为训导工作在整个的教育工作上可说是最繁重最重要的。有了训育原则,才可以使训育工作不致茫无头绪,无所适从。 从上可见,活教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下对封建旧教育的有力批判,也是抗日战争烽火催生下时代精神的体现;活教育是对欧美新教育的吸收和再创造,更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尽管活教育理论有其历史和领域的局限,但却非常适宜于学前教育领域。 3、简述民国幼稚园改革的特点。 答:特点: 1)反映了不同类型学前教育机构的创办情况,公立、私立、附属其他学校、单独设立,说明我国学前教育在幼稚园制度确立后有了很大发展。 2)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实验研究活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教育研究形成风气。 3)幼稚教育研究会出现,是我国学前教育在1949年前发展最好的时期。 三、论述分析题(20分×2) 1、试论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答:(1)教育目的:由于世界、自然和人都是上帝精神的体现。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哈发展埋藏在人体内部的“上帝的本源”,把人身上潜在的上帝精神表现出来。 (2)教育原则:A、发展的原则;B、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3)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A、幼儿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此时的生活方式二、简答题(10分×3) 和所受的教育将影响他整个一生,应把学前教育作为人的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1、简述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段;B、单由家庭来教育儿童存在很多问题,应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以保护儿童身答:特征:(1)幼儿教育在家庭中进行,他随家庭模式的变化、发展而得到改进与发展,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培养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并推广幼儿教育经验。 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同步的;(2)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划分,人人享有平等教育权,这个(4)幼儿园教育的任务:A保护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B培养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公养公育,幼儿教育体现出民主平等的性质;(3)史前社会幼儿教育方C推广幼儿教育经验。 式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内容虽然简单粗略,但又具有多方面性;(4)史前社(5)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福禄倍尔为幼儿园儿童编制了多种游戏活动,其中最主要会幼儿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教师,老年和成年女性是教育者,家庭及其周围的一种就是运用他所设计玩具—“恩物”进行的游戏。通过游戏及“恩物”,发展儿童的驻地是自然的教育场所,所以十分简陋。 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体力,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幼儿安排多种作业活动,通过作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的社会性质、家庭模式、人与人之前的关系等方面。 业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学,通过各种作业,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重视幼儿的语言发 展,通过唱歌、讲故事、朗诵和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2、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6)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福禄倍尔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答: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标志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作用开始由“看管”训育原则等。 转向“教育”,通过幼儿园的教育促使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这套理论对许多资... ... 本主义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理论带有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二十四、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保育学校和保育班;学前游戏班;幼儿学校;日托中心二十五、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托儿所(是法国幼儿教育中最古老的形式);母育学校(是法国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幼儿班和幼儿园 2、试论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 答: 赫尔巴特是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管理、教学、训育。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其儿童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管理的含义及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管理本身不是教育,而只是为了约束儿童自发的“野性”和盲目冲动,使之遵守纪律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儿童管理的目的是多方面的:第一,为了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第二,为了避免不调和斗争本身;第三,为了避免社会参与它没有充分权力参与却被迫要参与的那种冲突。简言之,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儿童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随后进行的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果不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儿童的管理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从赫尔巴特关于儿童管理的论述来看,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某些恶行的预防。 (2)儿童管理的必要性 儿童本性为“恶”使儿童管理成为必然。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它扰乱成人的安排,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本身也置于种种危险之中”。这种盲目的烈性情绪的种子,这种原始的欲望如果不加以遏制,它就会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而一直存在于儿童身上,还甚至会逐年增长扩大。一任私欲恶性膨胀的人往往都会受到应得的报应,但是这种报应必然会付出代价,因而也是一种道德上的罪恶,是应当避免的。理想的方略便是将儿童不服从的烈性消灭在萌芽之中。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赫尔巴特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是,赫尔巴特同样坚决反对将儿童管理的思想推向极端,认为“只教不管”会劳而无功,同时,“只管不教”则是对儿童心灵的压迫。所以他说:“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 (3)儿童管理的主要方法 ①威胁。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威胁带有强制性。学校应规定许多切实而具体的命令和禁则,设置惩罚薄,专门记载儿童的过失。但是,由于那些本性倔强的儿童对威胁毫不在乎,什么都不怕,而那些本性脆弱的儿童也体会不到威胁的意义,还是继续照其愿望所指使的那样去做,所以,采用威胁的方法常常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它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 ②监督。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而放任儿童撒野是培养不出伟大的品格来的,因此,... 长期以来,监督就是儿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滥用监督又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拘泥于细节的和经常的监督对于师生双方都是负担,因此双方都常常千方百计要回避它,并一有机会就会把它抛弃掉。滥用监督只会扼杀人的创造能力、果敢精神和自信行为,只会产生单调刻板的,习惯于墨守成规俗套,不思改变,而对于高尚与奇特的事件则畏缩不前的人。 ③权威与爱。权威能约束人使之不至于产生超出常规的活动,权威非常有助于克服人的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形成的意志。对于那些具有最活跃的天性的人来说,权威更应该是不可缺少的。权威必须将教育置之度外而单独发挥作用。爱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一旦获得了爱,这种爱便可大大地减轻管理的困难。爱所要求的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出来:一是教育者的感情投入,教育者将自己的感情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之中;二是教育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他自己的感情。后者较为困难,它必须与前者结合起来采用,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够用某一种方式与教育者交往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致力于他与教育者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