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24: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上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教学方法 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开发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选择与组织活动中有结构学具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下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 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这一定义包含的几层意思是:

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学生的配合才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国内教育学、教学论著中的典型分类: 1、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

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

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3、按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分类:

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二类: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第四类: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扮演角色,暗示教学,观赏自然等。

4、从学习结果和情感活动两方面分类。

第一类:使学生获得各种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

按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指出的5种学习结果分成5小类:

①与获得知识信息有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程序教学法和发现法等)。

②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法等)。

③与习得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有关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等)。

④与巩固、运用知识技能和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告示)。 ⑤与习得态度有关的教学方法。

第二类: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 三、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的现象和误区 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

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发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但是相当部分的教师对“探究”与“核心”的理解是偏面的,一些教师认为只有运用了探究法的科学课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都要让学生讨论讨论,动一动,将探究活动泛化。看似学生从始至终都在热热闹闹地探究,但学习的实效却十分低下。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阅读法等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认识不到它们的优点所在。

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

因为科学探究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得出;“兜了一个大圈子问题依然没能提出来,不知做什么或怎么做”等现象比较普遍。

再者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什么时机介入,指导到何种程度,是当前科学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和材料,不同的情景场合等多方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指导的价值和效果。介入过早,指导得过多,就会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不敢指导或介入得过慢与过弱则会让学生长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所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采用恰当方法进行指导,并且要做到适时和适度就显得十分困难。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 《科学》教材凝聚着广大专家理论与实践的心血,这些内容的编排是以反复研究为基础的,在课改的起始阶段,按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是完全可取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一个教师能做到丝毫不差地按着教材的编排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一些教师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放弃探究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和内容,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这种无加工和取舍的教学行为反而顾此失彼,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该展开的没有展开,该突出的不能突出。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另外,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往往将同一活动割裂开来,要求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没有注意到内容的结构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成了“双簧”中的“表演者”。

四、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以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若要

通过科学教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关键。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以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

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五、 案例描述与评析

依据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

案例1:《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 本案例《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单元的一个内容。这位老师把这课的目标与任务定位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初步学习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让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这位老师主要运用了实验、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研讨等教学方法。

案例2:苏教版《认识液体》一课教学片断

本案例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并没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表达出教材的编排理念,一方面教师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没有通过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考虑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性问题,也就是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控制变量,这个案例中的老师假如能很好地把探究性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研讨等教学方法匹配在一起,那也就不会出现老师直接告诉实验操作方法和学生操作错误的问题了。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案例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本案例采用了典型的引导——探究法,采用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案例4:《蚂蚁》课堂实录与评析

这个案例是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且穿插了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交流研讨法、评价法。同时,教师适时提供“自助餐式”探究器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实现了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新式化。

依据教学允许的时间选择教学方法

案例5:教科版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教学设计

特别是这样的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实效性。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学生探究,教师对活动进行重组,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采用多个实验同时对比进行,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质疑,这无疑是教师教学这一课的亮点所在。张教师很好地把比较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交流研讨法匹配在这堂课中。

同时作为为教师要统筹学期所允许的时间,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选择教学方法

A、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

案例6:教科版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片段

怎样把学生的思路从仅仅关注外力的作用转移到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上来?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案例6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再指导学生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然后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再次探究,得出结论。

B、依据学生学习兴趣

这个教学片段很好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谈话法, C、依据学生思维特点、发展水平 案例8:《空气占据空间》教学片段

这位老师采用了“科学答辩”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和聪明智慧。

依据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选择教学方法

案例9:《稻谷的观察》一课教学片段

老师的反问法引发了学生的争论在这里还是相当行之有效的。

依据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选择教学方法

六、 观点与反思

1、灵活地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在不同班级同一内容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备课中选取教学方法时进行充分预设,上课时及时调整预设,给学生的生成腾出空间。

如何拟订、落实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课时目标的设定必须从整体着眼,牢牢把握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反之,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单元目标又要通过具体的每一节课来实现。

描述教学目标大致有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两种不同观点。行为主义强调用可以观察或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而认知观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但重点应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的变化。

一、基本要求

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一个课时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行为 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了解目标是否达到。

2、条件 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3、标准 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 三要素模式编写的课时目标就很明确具体,清楚地告诉人们,学生将获得的能力具体是什么,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基本要求简称为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即应写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ur),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 C-----条件(condition),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即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需要指出,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需在、也不可能完全机械地按上述要求编写教学目标。 二、具体编写方法

弥补行为目标不足而提出的兼顾外显行为变化和心理过程变化的编写方法。 1、 对象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应注明教学对象,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等。 2、行为的表述

最基本的部分,说明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用传统的方法表述时,较多使用“知道”、“掌握”、“理解”、“欣赏”等动词来描述学习者将学会的能力,如果需要,再加上表示程度的状语,以反映教学要求的提高,如“深刻理解”、“充分掌握”等,这些词语的涵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因而使目标的表述不明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这些词语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使用。

3、 条件的表述

是选择部分,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条件包括下列因素: (1)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气温、室内外、噪音等)。

(2)人的因素(个人单独完成、小组集体进行、个人在集体的环境中完成、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3)设备因素(工具、设备、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4)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5)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