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作业 参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6:29: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也就是说这时狗已经形成了对灯光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条件的,即只有外界刺激是某种无条件反射刺激的信号的时候,它才能引起条件反射。当灯光不在是食物出现的信号的时候,它就不再能引起条件反射了。而无条件反射是没有这种条件的,只要无条件刺激出现,就会引起无条件反射。巴甫洛夫除了提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外还提出了反射、反射弧和反馈以及通过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探讨了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及作用的规律,所以高级神经活动最基本的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展位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2、谈谈你对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解

答: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

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这一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来的。斯金纳将饥饿的动物(如白鼠)放入到斯金纳箱中,刚开始动物胡乱的碰这、碰那,偶尔拨弄到了杠杆,这时自动装置就送来食物对其适应性反应进行强化(奖赏)。在几次偶尔按压杠杆后,白鼠会频繁的按压杠杆获得食物。食物奖赏强化了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并减弱了其他行为(如在箱子四周乱转)。与经典条件作用中的刺激-刺激(S-S)的学习不一样,操作性条件学习不是学习环境中事件的关系,而是学习有机体自身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与经典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在产生的方式上几乎是相同的。但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的第一个事件不是环境事件,而是有机体的行为,其后紧跟着的也不是一个条件刺激,而是行为的结果。行为反应带来愉快的结果(如食物或奖励)会提高有机体做出这种反应的频率,而不愉快的结果(如惩罚)则会降低该反应的频率。这种行为结果称为强化物。因强化物的

出现而增加有机体以后在相同情境下重复表现该反应的过程称为强化作用。

3、谈谈你对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解

答:通常所说的社会学习论,是指心理学界行为主义学派的大师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个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说是受到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例如,小孩说真话,就得到了糖果奖励,以后他就会更多说真话;小孩说谎话,得到了糖果,以后他就会更多地说谎话。

它也是一种分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理论,依据认知活动对外界影响有调节作用的观点,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特征。其主要论点可以归纳为:(一)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界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人有使用符号的非凡能力,能借此表现外界事物和分析自己的经验;(三)人能积极地接受外界刺激,对之进行选择、组织和转换,据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四)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既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观察的影响,人能通过观察别人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产生替代性学习,也称观察学习。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作业题:

1、谈谈你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解。 答:

2、谈谈你对知识的组织结构的理解。

答: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立一套相互关联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分类系统,从而构成人的内在编码系统;对事物进

行分类和概况的过程实际上是“超越所给信息”的过程。学习就是发展和调整内在的认知结构(编码系统)的过程。根据自己已有的类目编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或者是借助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由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这种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的活动,称之为类目化活动。学习包括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的特点,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部动机,强调信息的组织和提取,而不只是存储。学习的作用能提高智力的潜力,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学会将来作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业题:

1、什么是建构主义?

答: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2、谈谈你对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的理解。

答: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有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有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有两个特点: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针对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领域的划分,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的不同,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级知识获得和高级知识获得。建构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高级的知识获得,其核心任务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假设,学和做、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可以合而为一的,学习者可以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