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外网毕业设计说明书 - secret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22:54: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毕业设计(论文)

可得到tg、th与tw、及 Q的对应关系表5-3及曲线

表5-3 tg、th与tw、及 Q的对应关系表

名称 室外温度 相对供暖热负荷比 供水温度 回水温度 符号 单位 对应关系 -3 -7.2 ---11.4 15.6 19.8 -24 tw ?C 9.6 5.4 1.2 Q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tg ?C 39.2 47.3 54.9 62.1 69.0 75.8 82.3 88.7 95.0 th ?C 34.2 39.8 44.9 49.6 54.0 58.3 62.3 66.2 70.0

26

毕业设计(论文)

5.1.4 确定一级网路质量—流量调节曲线

确定一级网路质量—流量调节的供回水温度?1/?2

利用式 ?1??2??'?1?'?2const (5-4) 式中 ?1—一级网供水温度,℃; ?2—一级网回水温度,℃; ?'1—一级网设计供水温度,℃; ?'2—一级网设计回水温度,℃。

Q0.5?(?1?tg)?(?2?th) ?t'IN?1?tg?2?th式中 ?t'—设计工况下的水-水换热器的对数平均温差,?t'=16.37℃, tg?th?(t'g?t'h)Q 三式联立可得 IN?1?tg?(?'1??'2?)t(g?'th'Q?.5 ) 1?(?'1??'2?)th?tQ0'在给定tw(Q)值下,上式右边为一已知值。 设

(?'1??'2)?(t'g?t'h)Q?t'Q0.5=C,则

?1?tg?(?'?'?ec 1?1?2)?th由此得出 ?(?'1??'2?th)ec?tg1?ec?1 27

(5-5) 本设计中

(5-6)

(5-7)

(5-8)

(5-9)

毕业设计(论文)

?2??1?(?'1??'2) (5-10) 利用式(5-9)、(5-10)可以求出对应Q的一级网供回水温度。 计算结果见表 5-4

表5-4 ?1、?2与tw、及 Q的对应关系表

名称 室外温度 相对供暖热负荷比 供水温度 回水温度 τ1符号 tw 单位 对应关系 -3 0.5 -7.2 -11.4 -15.6 -19.8 0.6 0.7 0.8 0.9 -24 1.0 ?C 9.6 5.4 1.2 — 0.2 0.3 0.4 Q tg ?C 74.5 80.7 86.7 92.4 98.0 103.7 109.2 114.6 120.0 th ?C 34.5 40.7 46.7 52.4 58.0 63.7 69.2 74.6 80.0 .τ2()

28

毕业设计(论文)

第六章 设备选择

6.1 一级网设备选择

6.1.1 循环水泵的选择

6.1.1.1 循环水泵应满足的条件

(1)循环水泵的总流量应不小于管网的总设计流量,当热水锅炉出口至循环水泵的吸入口有旁通管时,应不计入流经旁通管的流量。

(2)循环水泵的扬程应不小于流量条件下热源、热力网、最不利环路压力损失之和。

(3)循环水泵应具有工作点附近较平缓流量扬程特性曲线,并联运行的水泵型号相同。

(4)循环水泵承压耐温能力应与热力网的设计参数相适应。

(5)应尽量减少循环水泵的台数,设置三台以下循环水泵时,应有备用泵,当四台或四台以上水泵并联使用时,可不设备用泵。

(6)热力网循环水泵入口侧压力应不低于吸入口可能达到最高水温下饱和蒸汽压力加50KPa。

6.1.1.2 循环水泵的选择

(1)设计循环流量

根据式(4-1)及计算热负荷Qj?47015150W,可求出一级网的循环流量为G'=1020.96t/h.=283.6L/s (2)循环水泵扬程

H?Hr?Hy?Hw (6-1) 式中 H—循环水泵的扬程,m;

Hr—热源内部阻力损失,一般取10-15mH2O; Hy—最远用户的内部压力损失,一般取5mH2O;

29

毕业设计(论文)

Hw—供回水干管的阻力损失,本设计Hw?16.0?2?32.0mH2O。 由式(6-1)可得 H?15?5?32?52mH2O

由G'和H两个数据可确定选择热源的循环水泵型号为IS200-150-400,性能参数如表6-1

表6-1 性能参数表

转速:1450r/min 扬程:45-55m 轴功率:60.33KW 流量:66.7-127.8 L/s 效率:60-47 % 电机功率:75 KW 水泵的尺寸如图6-1所示

图6-1 一级网循环水泵安装尺寸图

(3)绘制网路特性曲线 网路阻力系数S

S=H/G2 (6-2) 式中 H、G的意义同式(6-1)

由式(6-2)可得网路阻力系数S=6.48?10-4m?S2/L2并得到以下数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