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9《鱼我所欲也》学案(学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7:41: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

学 习 目 标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教材助读

1.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 注意节奏划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预 习 案

1.读准字音

(1)不为苟得也 (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2.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 )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4.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课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 __。

5.作者在文中赞扬了 的人和批评了 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6.第1段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

7.第2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8.请你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我的疑问:

探 究 案

分组探究:

1. 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3.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4.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5.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6.“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7.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孟子哪句名言来印证?

8.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9.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