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3:28: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教育实证研究的不足
实证方法的理论根源是实证主义哲学。它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
其研究过程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验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预定的假设。 不足之处:
第一,实证研究方法简化了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首先,人有意识 其次,人有差异性
第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教育研究如果只是“价值中立”纯客观描述,就很难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实证主义认为:教育研究虽然无法排除价值问题,但它仅在形成假设中产生作用,在研究过程和方法上,务必符合“价值中立”的要求,研究者必须把情绪作用和价值判定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德国社会学家,释义学之父——狄尔泰《人文科学引论》
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强调整体的方法,即把人理解为具有完整性的和在适当情境中的个体,要通过移情作用来理解人类反应背后的动机,要尽力避免由实证主义的和实验的方法所引起的支解。
“诠释——理解”的研究方法,有人称其为人类的研究方法,或称其为定性的研究方法,或称其为质的研究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直观和切身体验,强调对人和社会的主观理解或阐释。 它的理论基础是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 解释主义发源于象征互动主义和现象学,该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不是截然分离的,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过程 批判理论植根于黑格尔的辩证哲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评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某些利益动机,所谓的“知识”,“事实”,“真理”都受到某种价值观或理论的制约;主体和客体不应分离,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不仅要了解和认识客体,而且也要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对研究对象乃至自身获得完全真切的理解。
(一)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并存 (二) 定性与定量研究逐步结合 (三)向宏观与微观研究两极发展
(四)注重研究方法的引进、移植与数学化 (五)研究的重点向现实的教学问题转移
第四节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层次和结构
一、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层次和结构 叶澜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数学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等 我们认为: 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双重结构:
其一,是该层次对于对象规律的自觉运用而形成的方法论 其二,是具有该层次对象特点的纯工具的方法论 二、教育研究的哲学方法论
(一)哲学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中地位
从整体上看,哲学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的地位没有变化。 (二)哲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作用
1、直接作用
(1)哲学中有关人与世界的观念和认识作为教育研究的前提性认识,即理论基础,发挥着方法作用
(2)每一种哲学观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路线对教育研究和学科发展自身的反思具有直接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3)某种新的哲学观可以成为批判、反思已有教育理论和研究方式,寻找新的生长点、新的视角的思想武器,具有开拓、更新教育科学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 2、间接作用
指哲学的发展、变化带来其他科学、尤其是与教育学科相关学科的发展、变化,从而为教育学科的研究带来方法论的启发。 (三)教育研究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1、实践反映论。
第一,理论的产生于实践,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教育实践反映的辩证决定性。
第二,教育研究的对象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受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强调教育实践反映的社会性。 第三,研究教育现象不仅要强调教育的社会性,而且还要看到教育对象自然属性的一面。
第四,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 第五,教育的发展性。
第六,人在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第七,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性。 2、普遍联系论 3、运动发展论 4、对立统一论 5、质量互变论
三、教育研究的系统科学方法论
(一)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整体原理
整体原理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各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系统功能是指它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 (1)整体不可分原理
部分在整体中只是名义的部分,不存在转化为独立物的可能性,部分一旦离开整体便立即失去作为整体之部分的特性和功能。 (2)非加和性原理
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作用 ,整体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3)突现性原理
系统具有组成它的要素及要素的总和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 (4)层次性原理
一切复杂系统都是由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的结构和运动形式具有等级次序性,也就是说系统有次序、分层次。 整体性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启示在于: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教育工作的整体效益。
第二,在教育研究中,不仅要发挥各部分的功能,而且要特别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新的功能,即通过调整和协调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来增强整体的功能。 2、有序(开放)原理
有序原理指出开放、与外界交往,是事物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必要条件。 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区别:
第一、开放系统能够始终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而封闭系统只能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开放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重新恢复稳定状态,
而封闭系统则不具有此功能。
第三、开放系统具有等结局性,异因同果性。 有序(开放)原理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如何通过教育的开放来促进教育的发展。用封闭守旧的思想指导教育研究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教育科学研究本身应当是开放的,只有广泛吸取、借鉴,只有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才会有生命力。 3、反馈原理
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不能接受反馈信息的开放回路,是不能实现控制的 。
反馈控制对教育科研的启示在于:
第一,如何取得真实反映教育状态的反馈信息,实现对教育过程的有效控制,应当是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二,教育研究过程本身应当是一个反馈信息畅通的闭合回路。只有实现有效的反馈控制,才能保证研究沿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二)“三论”的基本范畴对于教育研究的指导意义 1、系统与要素
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 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因子或部分 系统与要素对于教育科研的启示:
第一,教育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它的功能是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同一类的系统,由于各要素有自己的特点与个别差异,系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三,系统与要素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2、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是从系统内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
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从系统外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一、组成系统结构的要素及其素质对系统功能存在影响。 第二、系统要素的组合方式的改变将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 第三、同一种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系统结构来实现。 第四,同一结构能发挥多种功能。 结构与功能对于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一,研究任何对象,都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基本结构,不掌握其基本结构就无法理解和发挥其基本功能;
第二,教育研究本身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于认真改善其内部的结构 。 3、过程与状态
过程是系统状态的变化,是系统变化性的一面; 状态是系统特性的度量,是系统稳定性的一面。 四、教育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教育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1、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理论起源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是“真实的”,而且可以被了解。
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 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 2、后实证主义
简单地说,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后实证主义可以分为两类:唯物的实证主义和维心的实证主义。
唯物的实证主义 维心的实证主义
所谓“扎根理论”是1967年格拉斯和施特劳斯提出的。它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3、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二)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1、主体性
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意志的行动,人的行动是人的意志和情感作用完成的价值活动。社会科学中充满了主体人的情感、想象、意志。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主客体关系上的区别是:
自然科学中主体(人)与客体(对象)处于一种主客二元对立的外在关系中。是将对象作为一个东西,一个“物”来对待的; 主体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首先,在教育研究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要注意学生具有主动的“意向性”,教师应当注意引发学生的主动作用;
其次,教育研究要注重情感方面的作用。 2、沟通性
要解决人类价值的冲突和矛盾,人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要通过主体的沟通和妥协才能完成。
沟通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其一、对教育问题的探讨要用诠释的方法而不用描述的方法。 其二、 为我们观察思考教育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3、互动性
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主体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不断与别人或所接触的事物的沟通来实现的,换言之,知识是经过“磋商”而形成的。。 互动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其一、既然知识是“协议”而来,因此学习就是意义与符号在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交换、沟通和重建的动态过程;
其二,教育的内容脱离不了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其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与所处的政治、经济及其社会条件有密切关系。 五、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六、教育研究方法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层次的方法论对低层次方法论有指导作用。 (二)不宜混同各研究方法的概念术语 (三)正确使用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教育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确定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的意义 二、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一)课题来源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3、学校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4、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5、学校内外联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来源于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空白区
(三)课题来源于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四)课题来源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处理好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旨趣) 个人兴趣 私人话题 自娱自乐 社会责任 公共议题 济世助教 三、选择研究课题
(一)教育科研课题筛选的过程 其一,初选备择课题;
其二,查阅资料,了解动态; 其三,进行筛选。
(二)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原则 1、课题必须有价值 2、课题要有科学性
3、课题要有新颖性、创造性 4、课题要有可行性 四、课题的论证和评价
第一、目的性论证。 第二、根据性论证。
主攻领域与相关学科(基础) 主攻领域: 明确定位 相关学科: 增加底蕴
三大支柱学科:哲学 社会学 心理学 哲学: 面向人类:追寻意义 通向根基 社会学:面向群体 寻找差别 转向背后 心理学:面向个体: 第三、创造性论证。
要处理好目中有人与目中无人的关系 目中有人:了解他人(综述)
目中无人:超越他人(创新、价值、意义) 别人的思想 自己的思想
我言我思 原创的思想 气壮如牛 我言共思 混合的思想 不卑不亢 我言他思 借用的思想 狐假虎威 他言他思 贩卖的思想 鹦鹉学舌 第四、可行性论证。 课题论证报告内容一般包括:
(1)课题名称。题目名称要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研究的内容、范围和准备完成的任务。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本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课题研究的现状、趋势。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 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分歧点,该课题领域研究的动向。
(4)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将在那些方面有所突破。 (5)研究内容。研究准备在哪几方面进行。 (6)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哪几种研究法法。
(7)条件分析。包括课题研究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8)研究步骤和各阶段的时间分配。 (9)经费预算。 (10)成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