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异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12:05: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异同

约翰·杜威,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巨擘,一个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有“万世师表”的称谓。他们虽是师生关系,却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不同的教育体系。但这些不同之间也拥有着相同的教育理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陶行知是留学美国,师承杜威的中国近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杜威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则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从表面看,两种教育观念是截然相反的,其实,它们的内涵和实质是相同的。

首先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源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二是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三是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生活真正熔为一炉,促进教育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富民强国。

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是他们都共同强调了教育和生活之间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各类的作业进行活动。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杜威认为,学校教育社会功能,首先是改良调节功能。他指出,学校教育是社会进步的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陶行知则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在此,两位都提出了学校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

此外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作为“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从做中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依据。“从做中学”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是儿童的真正兴趣的所在。陶行知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汲取精华,创建了自己的教学原则——“教、学、做合一”。1944年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孩子的六个解放”: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能够思考;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能够制作东西;解放他们的眼让他们能够看;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能够说;解放他们的空间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让功课把儿童的时间挤满。他的六个解放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改革。 最后,杜威和陶行知都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提出“儿童中心论”,提出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把儿童从传统的“唯智是举”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就是教育学中所提出的完人教育。

杜威和陶行知都是中外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念都曾影响了人,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在我们现今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素质教育;“唯智是举”忽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畸形的教育体制下,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那么的发人深省,让我们不禁为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汗颜。如果我国的教育不改以应试教育为主,唯智是举的局面,那么教育就有如一潭死水,毫无生趣,而且教育也会充满着功利与浮躁,变得乌烟瘴气。

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个解放时,我们才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还教育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