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5 18:50: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案的有效整合研究》 开 题 报 告

问题的提出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案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案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1、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案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案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案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善,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2、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

教育传播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案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案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互联网络的宽鬲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它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较之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输的速度慢、信息量小、顾储不便来说,当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上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1)信息传输的网络化。<2)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3)信息贮存的光盘化。 3、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教育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两个方面。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案中的使用现状及加强整合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们就全镇学科教案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作了专门的问卷调查: 1、调查结果及分析

(1>我镇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硬件环境

近年来,我镇计算机配备数量逐年增加,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变,为推进学科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从电脑的分布情况看,有近80%集中在机房统一管理,影响了硬件的充分使用。

二是部分学校计算机的配置等级偏低,不能使用通用的教案软件。 (2>全校小学学科教案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有75%的中小学教师会基本的Windows操作,能进行文字处理的占

57.25%,表明已具备制作电子教案和使用课件的能力,但是具有编辑、开发教案资源技能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如会用PHOTOSHOP的仅占3%,会用

FRONTPAGE的仅占2%,会上网查找所看教案资料的占21%,会收发E-mail的仅占23%。同时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青年教师在操作系统、编程和网络技术方面占较大优势。从整个教师群体来看,约有87%的教师不用计算机进行教案,仅有18%的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教案,其中经常用的仅占4%左右。教师每周使用信息技术的平均时间仅为24分钟/周。 (3>从信息技术应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情况来看,自主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整个学科教案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这三类学习所占的比例较低,仅占14%左右。 (4>信息技术对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影响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师生互动式学习在整个教案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仅占学生全部学习的3~4%之间,表明了校园网络的利用率低下。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2、基本结论

我镇小学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案整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从中看到许多问题: <1)调研中发现,计算机采用集中管理,学生上机很少,教师上机也不多,计算机利用率较低。

<2)调研中反映出软件总量不足,自制软件成本高、费时多、低水平重复,不能资源共享,而购买学习软件,往往不适用教案。可供学生使用的软件更少。 <3)调研中显示,信息系统的超文本特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阻碍了教案内容的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网络特征的低利用率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高级认知能力发展为标志的发现式学习。 <4)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师资培训缺少从“整合”角度出发,编写的教材缺少与教案实践的结合,一些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5)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案整合的推动,缺少评价管理的机制支撑。 (三>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只是一种学习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案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案过程;②现代教案媒体与传统教案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案设计确定教案目标、选择教案媒体、策划教案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案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案”模式。其特点是:①教案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案目标设计、反映教案策略的教案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案内容;③教案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案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案”模式。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