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线灸临床应用三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 11:54: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壮医药线灸临床应用三法

摘 要 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归纳总结为耳穴点灸法、肿在梅点灸法、灸贴疗法3种方法,主要用于实、热、瘀证及体表的良性肿块皮肤病变,以及慢性咳喘症。

主题词 线壮灸 壮医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流传于壮族民间的一种医疗方法,是采用经过药物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的医疗方法。笔者应用本疗法数年,临床多有发挥,现将应用经验总结为如下三法。

1 耳穴点灸法1.1 方法(1)取穴与材料:按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穴区图取穴,治前先用耳穴探测棒在耳穴上寻找阳性点,或取与脏腑病变相应的耳穴,采用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提供的特制三号药线(直径为0.25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薄处的穴位及小儿灸治、耳穴灸治)。

(2)操作: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在灯火上点燃,待线头呈不带火焰的珠火时,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稳重而敏捷地将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1壮,一般1穴灸1壮,每天1次,每次灸一侧耳穴,双耳交替点灸,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每次治疗以灸后患者有轻微灼热痛感,或耳郭发热、全身汗出为宜。

1.2 适应症用于实证、热证或瘀证,如外感发热、头痛、竞技综合征、痛经、麦粒肿、急性结膜炎、带状疱疹等病。

1.3 病案举例李××,女,19岁,1998年6月20日初诊。主诉:左侧头部疼痛5天。既往有3年头痛病史,近日来因高考前复习,过度紧张头痛又犯,以发作性左侧偏头部刺痛为主,每日发作多次,同时伴有烦躁、情绪紧张、心悸、口干等症,痛剧则恶心欲吐,不能集中精力。查:舌暗红,苔少,脉细数。诊为偏头痛,即采用耳穴点灸法治疗。取穴:神门、额、颞、丘脑、交感、心、肝、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耳穴点灸完毕患者即感疼痛减轻,并觉整个耳郭发热,全身微汗出,续治1次,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2 肿在梅点灸法2.1 方法(1)取穴与材料: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的局梅穴(局部梅花穴)为主[1],或配合其他消肿散结、消炎止痛的穴位,采用一号药线(直径为1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厚处的穴位与治疗癣类疾病,以及在冬季使用)。

(2)操作:先确定病变部位的形状和大小,按药线灸点灸方法操作,沿其周边点灸4个穴位,再加中间1个穴位,如病变部位面积较大,也可采用局葵穴(局部葵花穴),即沿其周边或病损部位点灸9个穴位,再加中间4个穴位,本法每日或隔日点灸1次,10天为一疗程。

2.2 适应症适用于体表的良性肿块、异物及皮肤病变,如乳癖、梅核气、痄腮、带状疱疹、股癣、外痔等。2.3 病案举例张××,女,32岁,已婚,教师。1998年5月

初诊。主诉:右侧乳房胀痛,出现肿块1年。1年前自觉右侧乳房胀痛,无意中发现右侧乳房有约拇指头大小的肿块,有压痛,并每次月经来潮前疼痛较剧,有时向右侧肩背及腋窝放射,曾内服”逍遥丸”、”乳癖消”等药物均疗效不佳,近2月来感肿块有增大,到本科就诊。查:右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到2cm×3cm肿块,质中,可活动,边缘清。经乳腺高频X线拍片,诊为乳腺小叶增生症,中医诊为乳癖。采用一号药线,取局部梅花型穴施灸,并加膻中、期门、足三里、三阴交,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遇经期停灸5天。连灸4个疗程后,自觉疼痛消失,肿块缩小,5个疗程后,病愈。

3 灸贴疗法3.1 方法(1)取穴与材料:常用穴位为大椎、风门、肺俞、膏肓、心俞、肾俞。采用二号药线。二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使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病症。药物为”冬病夏治消喘膏”[2],用生姜汁及蜂蜜调成稠膏状备用。(2)操作:以穴位为中心,在周围1cm的范围内按药线灸点灸方法操作,用二号药线连续点灸5壮,然后将消喘膏做成2cm×2cm的药饼,直接贴在已点灸过的穴位上,并用追风膏固定,4~6小时后取下,如贴药处有灼热痛感可提前取下。治疗在每年的初伏开始进行,每10天灸贴1次,共做3次,连续灸贴3年。

3.2 适应症灸贴疗法多用于呼吸系统疾患,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3.3 病案举例杨×,男,8岁,1996年7月16日初诊。家长代诉:阵发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5年,近2周因感冒引起急性发作。症见气喘,胸闷,喉间哮鸣音,不能平卧,伴有咳嗽、咯痰。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经过对症处理后稍有缓解,本次发作因用药过频繁及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而出现向心性肥胖等副作用,故要求针灸治疗。查:呼吸困难,喉中痰鸣,口唇青紫,舌质暗淡,脉浮紧。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X线胸透:双肺纹理增粗。时逢初伏,即用上述灸贴疗法治疗3次,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第2年初伏时随访,诉1年中哮喘未发作,患外感后仅有咳嗽痰多,经内服止咳化痰药即愈,经过3年的灸贴治疗后,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完全消失,哮喘未发作。

4 小结三法中之耳穴点灸法,以药线灸代针用于耳穴疗法,治疗时间短,疗效好,痛苦小,灸后不留疤痕,无不良反应,易于操作,患者易于接受,充分发挥了耳针、耳压等疗法的作用,其治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中应注意施灸手法,它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快速扣压,珠火接触穴位即灭为轻手法;缓慢扣压、珠火较长时间接触穴位为重手法。施灸手法的原则是”以快应轻,以慢对重”。轻即轻病,重则重症。如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不要用手抓破,以免感染。肿在梅点灸法取源于壮医药线灸的取穴原则(寒手热背肿在梅),即凡肿块取局部梅花穴,癣及皮疹类疾患取局部葵花穴,此法类似于针灸方法中的围针法,如临床上经辨证论治后再配合一些相应的体穴以及经络特定穴的使用,会收到更为理想的疗效。灸贴疗法是以壮医药线灸代替传统的隔姜灸,在1个穴位上集中点灸5壮,起到了重灸的作用,使局部皮肤不起泡或减少起泡,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为三伏灸提供了另一种独特的方法。

总之,壮医药线灸具有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消肿散结、消炎止痛的功效,各地在临床上多有验证。壮医药线灸之所以能够治病,就是它以局部的刺激,通过经

络的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用于寒、热、肿、痛、痿、麻及痒疾疗效较好,并具有其独特的取穴原则。笔者认为如能综合运用中医针灸理论,因病因人辨证论治而灵活应用,此一壮族民间疗法才能获桴鼓之效。

5 参考文献1 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3,692 田从豁.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