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5 0:30: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再也没有比教育更让家长激动的词语了。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提到它,无时无刻不听到它。但是,如何才能将孩子教育得更好,却是一个难乎其难的问题。

不少家长表现出对子女教育的茫然,以致放任自流、束手无策。其实,我们的广大家长同志们多数已经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而不自知。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从事教学与教育孩子的点滴经验,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过分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失。

现在的年轻父母,虽然出生在新社会,但是由于青少年时期物质匮乏,生活水平有限,往往感到不满足。这种心态折射到抚养孩子上来,就表现为尽量满足孩子任何的物质需求。

现在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而人们一旦为人父母之后,便会把多数的心思花到孩子身上,又有许多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更是享受到了所谓“隔辈人”的高级礼遇。说是“捧在手里怕掉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性格、习惯、能力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问题。为此,广大家长同志们应该“狠”下心来,吝惜一下自己的爱。

1、不要轻易满足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虑,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因为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追求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2、不要夸大孩子的成绩。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

3、不包办代替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于是任何事情都代替孩子做了,结果导致孩子三四岁了还要父母喂饭、穿衣,五六岁了还不会做简单的家务。这样孩子就不会变得勤劳、善良,也缺少同情心和上进心,逐渐丧失了劳动人民的本色。

4、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胆小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地担忧而导致孩子胆子越来越小。如果父母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少一些担忧,多一些鼓励,在摔跤后不大惊小怪,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就不会变得懦弱胆怯。

二、重视分数,影响孩子全面发展。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支撑下,如今过于重视孩子考试分数的家长大有人在。在这些家长的眼里,分数是衡量孩子学习进步还是退步的尺度,他们希望孩子的考分一次高于一次。如果孩子的分数低于上次,就认为孩子学习退步了。事实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遗传素质、后天身体状况、教师与家长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等等。家长同志应该用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学生成绩。

1、家长要冷静思索与研究孩子学习差的原因是什么。如非智力因素、学习环境、特殊偏爱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差,成绩提高缓慢等。对此,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针对自己孩子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2、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偶尔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一个自觉的孩子考试成绩不佳,那他自己就已经很苦恼了,家长在这时候

应该给予鼓励和帮助,而不应该是惩罚。作为孩子,多么希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能拍拍他的肩,抚摸一下孩子的头,给孩子一点自信和勇气,给孩子一点支持和鼓励,这是孩子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父母健康心态的具体表现。

3、学习成绩只是某一阶段、某一方面能力的体现。有很多孩子在上学的时候成绩平平,可是走上社会后,这些孩子却一展雄才胆略,大放异彩。所以,只要孩子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做父母的就不要苛求分数的高低与名次的先后了。因为更为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特长,为将来的成长与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三、忽视榜样力量,产生不良影响。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古训,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经验,很值得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发扬光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多程度上指的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熏陶。有一些父母贪图小便宜,自私自利;教育孩子说一套,利益面前做一套;言行举止粗俗不堪??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造成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危害极大。 1、诚实守信:大家都熟悉“曾子杀猪”的故事,他这种以身作则来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的做法就很值得称道。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一旦不能兑现承诺,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博得孩子的谅解。当然,这种道歉的次数越少越好。

2、正派上进。只有家长能做到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才有资格要求孩子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做事。上进,既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也体现在思想作风上。家长不断地有所追求,不断地有新的进步,对孩子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孩子会从家长的精神风貌中,学到做人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