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水利建设重心的一些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18:45: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唐代水利建设重心的一些思考

以浙东、浙西和河南、河东四道为核心

张剑光

? 2013-05-16 16:11:24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期

内容提要:传统观点认为,唐代前期的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北方,但中唐以后南方水利工程的数量大增,水利建设的重心移到了南方。通过对南、北方水利建设的考察,我们发现唐代前期水利建设的重点在北方,而中唐以后水利建设的高潮在南方,不过北方在中唐后仍新修了一定数量的水利工程;唐文宗以后,南方和北方水利建设的数量都大大减少。南方的水利工程大多集中在太湖流域和甬绍平原,纵深丘陵地区的工程不多。南方多为小规模的水利工程,而北方大工程较多;南方大工程的数量在中唐以后大体与北方持平。南北方的水利建设都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有益的影响。中唐后南方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只能说明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快于北方,但并没有超越北方。

关 键 词:水利建设 南方 北方 重心 粮食生产

作者简介:张剑光(1964-),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研究。

水利事业是交通、城市、商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一般认为,唐代前期的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北方,但中唐以后南方不少地区出现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利建设的重心移到了南方,而且对唐代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①。这

样的观点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事实是否如此?这需要我们作细致的分析。本文以两浙地区作为南方的代表,以河南、河东地区作为北方的代表,来分析南北水利建设的发展与走势。本文所指的浙东是指唐代的浙东观察使辖境,约今浙江省的大部;浙西是指唐代的浙西观察使,约今江苏省苏南地区和浙江西北地区。河南是指唐河南道的一部分,约今河南省地区;河东是指唐河东道,约今山西省。

一 浙东、浙西地区的主要水利建设

唐朝以前,浙东地区已建有一些重要水利工程,数量虽不算很多,但对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婺州有白沙堰等三十六堰、处州松阳和遂昌县交界处的通济堰、睦州分水县的长林堰等。至唐代,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前代增多。

如唐德宗贞元元年(785),越州山阴县北30里的越王山堰,由观察使皇甫政通过“凿山以畜泄水利”。宝历二年(826)县令金尧恭在上虞县西北27里围成了任屿湖,溉田200顷。上虞县两北40里的夏盖湖,“唐长庆二年开以溉田。湖周一百五里”,“又有三十六沟,为引水灌田之道”。明州奉化县北25里有赵河,“唐元和十二年令赵察开置,引溪流溉田八百余顷”。县东30里有白杜河,也是赵察所开,溉田400余顷。县东南5里有新河,“唐陆明允导大溪水……接奉化江,灌田至数十万”[1]卷92《宁波府》:4251。慈溪县东南10里有花屿湖,刺史任桐修筑,“周十七顷有奇,溉田六千余亩”。天宝二载(743),鄮县令陆南金修筑了西湖(又称东钱湖),周回80里,“溉田五百顷”[2]卷41《地理志五》:1061。仲夏堰在鄮县西南40里,元和六年(811)刺史于季友“于四明山下开凿河渠,引山水流入诸港,置堰蓄之,溉田数千顷”[3]卷2《渠堰二》:4884。县西南50里的它山堰,是明州最为重要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大和七年

(833)县令王元纬修筑,“叠石为堰,于两山间阔四十二丈,级三十有六,冶铁灌之,渠与江截为二”[4]卷12《水》:5153。它山堰既供鄞西平原七乡万余顷农田灌溉,同时又向明州城供应生活用水。

婺州有多个水利工程兴建于唐后期。如《正德永唐县志》卷4《名宦》云:“顾德藩,大中间领邑事,拳拳以养民为务,尝作三堰以防旱潦。”东阳县的都督堰,“长七百余丈,灌田百余顷,唐容州刺史厉文才所创。”武义县的长安堰:“分而为三:(山)上堰、中堰、曹堰。唐光化元年乡民任留创筑,溉田万余亩”[5]卷59《水利八》:496,500衢州城东50里,唐开元中“堰涧成塘,溉田二百顷”[6]卷43《衢州府》:1038。丽水县东15里左右有绿苗堰和好溪堰,段成式任处州刺史时修筑。段成式任刺史在宣宗大中九年以后,两堰能灌田数万亩[5]卷61,《水利十》,第520册:536。唐德宗贞元年间,温州刺史路应曾经“筑堤乐成、横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7]卷563《路公神道碑铭》:5692。武宗会昌四年(844),刺史韦庸开浚了会昌湖。此工程筑于州城西南35里,将瞿溪、雄溪和郭溪之水蓄积起来,湖分南湖、西湖。在浦口还疏浚湖道修筑了堤坝,后人称为韦公堤[8]卷2《山川》:4A-4B。《明一统志》卷48谈到韦庸时说:“庸筑堤堰,凿湖十里溉田。”不但筑堤造堰,而且还疏浚了周长为10里的湖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浙西成了全国重要的农业区,必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永泰间(765-766),韦损为润州刺史,恢复了练湖,“增理故塘,缭而合之”,作斗门以通灌溉,湖面扩大为周长80余里,给运河补充了丰富寓的水源,“自是河漕不涸”,“湖水放一寸,河水涨一尺”[7]卷871,《复练塘奏状》:9116。直至唐末,这段运河始终依靠练湖水来确保通航。绛岩湖在句容、上元二县境内,大历十二年(777)润州句容令王昕修筑,湖面百顷,“置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