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氯丙嗪的降温区别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9:56: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机能学实验设计大纲

实验名称:阿司匹林与氯丙嗪的降温区别

课题来源:自选

设计班级:

设计人员:韩江越(

设计日期:

指导老师:梁楠 2014级临床本科一班 1425100039) 2016年1月28日

成都医学院实验技术教研室

2016年制

一、实验设计的目的意义:实验设计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的与意义: 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对小鼠体温的测量方法。观察不同环境温度下氯丙嗪对机体体温的影响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小鼠体温调节的特点。 国内外研究现状:1、氯丙嗪是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表药,为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其已经有50多年的临床应用史。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它能使体温调节失灵,因而机体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但其与解热镇痛类药不同,它不但能够降低发热状态下小鼠的体温,也能降低正常状态下的体温。而其降温作用与环境温度有明显的关系,环境温度越低其降温作用就越明显。因此,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其作用更加明显。如果大剂量使用时,使机体的体温明显降低,基础代谢下降,器官功能活动减少,耗氧量减低而呈“人工冬眠”的状态,有利于手术进行和治疗争取时间。因此临床上也用于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氯丙嗪肌内注射吸收迅速,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方向将会是研制作用于谷氨酸系统的药物。 2、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早在1853年人们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至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现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栓作用。其在在治疗心脑血管等方面新的适应证的开发,也可用于感冒和各类慢性疼痛的治疗。而作为解热镇痛代表药的阿司匹林,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合成酶(cox)的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前列腺素是一族含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多种细胞都可合成PG。可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或恢复正常,但不影响正常体温。 存在的问题:阿司匹林和氯丙嗪均能使机体体温下降,但其降温特点都有所不同。 解决问题的思路:小鼠对外界环境反应敏感,适应能力差,一般在18~22°C,小鼠没有汗腺,通过身体水分的蒸发来防止体温升高。所以,小鼠不能耐热,当环境温度达37°C时就开始死亡。因此我们利用小鼠的这一生理特点来观察氯丙嗪和阿司匹林的镇静和降温作用。并掌握其降温作用特点,比较其降温作用的不同点。 参考文献: [1]翟静. 阿司匹林的应用进展. 社区医学杂志, 2003, (04). [2]丁健桦, 郝丽, 乐长高, 等. 阿司匹林的合成条件研究.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8(1): 76-78. [3] 杨健.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6 [4]陈洪, 龙翔, 黄思庆. 维生素C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研究. 化学世界, 2004, (12): 642-643. [5]张武, 李红喜, 顾巍. 三氯稀土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 化学世界, 2002, (8): 422-423. [6]张伦. 阿司匹林国内外的应用、生产和市场. 化工时刊, 1997, (04). [7]Marshall Sittig.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Eneyelo Pedia. Seeonded, New Jersey USA; Noyes Publieations, 1988; 105-108. [8]张晓等, 医药经济报, 1995年12月1日第1版. 二、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设计目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实验动物设计,实验专业设计,实验统计设计,实验方法设计,可行性分析,预期结果,实验设计工作时间安排)。 (一)实验设计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设计目标:小鼠对外界环境反应敏感,适应能力差,一般在18~22°C,小鼠没有汗腺,通过身体水分的蒸发来防止体温升高。所以,小鼠不能耐热,当环境温度达37°C时就开始死亡。因此我们利用小鼠的这一生理特点来观察氯丙嗪和阿司匹林的镇静和降温作用。并掌握其降温作用特点,比较其降温作用的不同点。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验时室温要保持稳定。小鼠正常体温在36.5~37.5摄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