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初中物理试题中的常见陷阱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5:09: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例说初中物理试题中的常见陷阱

陷阱即令人上当的圈套。陷阱的设置与甄别往往是智者谋士们之间的游戏。根据初中生“好奇”、“敢于挑战”、“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在物理试题中适当地设置一些富于变化的“陷阱”,让他们想方设法去“破”。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很有益的。那么初中物理试题中,常见的有哪些“陷阱”?面对这些“陷阱”,同学们又该怎么应对呢?笔者进行如下归纳,并对例题进行了详细解析。 一、改变条件

例1.用一动滑轮将重200牛的砂子提到9米高的脚手架上所用的力是120牛,机械效率是多少?如果仍用此滑轮将300牛的砂子提升到9米高的脚手架上,那么所做的总功又是多少?

例2.两只完全相同的碗,一只装水一只是空的,用一小勺去敲击它们,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没有水的音调高些 b.有水的音调高些 c.还说两个音调是一样的 d.也有说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3.两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只装水一只是空的,“用嘴向瓶口吹气”,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没有水的音调高些

b.有水的音调高些 c.还说两个音调是一样的 d.也有说以上说法都不对

分析:上面两例中,选项完全一样,题干也颇为相似。如果学生做过其中一题再来做另一题,那么两题情景就会在头脑中打架,很有可能误把上一次做题的分析的情景迁移到另一题,自认为:“哎呀,以前做过,太简单了。”于是轻轻松松地做出了一个错误答案。其实例3发声的是碗,水越多,碗振动受到的阻碍作用越大,频率反而低,音调低,答案为a;例4用嘴向瓶口吹气,发声的是瓶内空气柱,装上一些水,空气柱变短,振动频率高,音调高,选b。这样两题答案相异,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实际适用条件和物理情景是不同的。

小结:这类题的特点是:出题者悄悄地改变原有的或者是大家熟知的条件,使某些物理量发生变化或某些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发生变化,让考生仍然按老路去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就掉入了出题者设置的陷阱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题目前后的条件是否发生变化,还要注意这道题的物理情景对应于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物理情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就很可能是出题所设置的陷阱。只有注意了这些变化,才能适时地调整解题思路和方法,防止自己中圈套,也才能提高自己解题的准确率。 二、雾里看花

例4.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方向上的力拉着箱子分别在光滑和粗糙的两种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粗糙的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的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说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分析:此题学生如果不能从命题者故意构建的“光滑”和“粗糙”两个看似不同实则是用来误导迷惑我们无用的物理信息中,准确地剥离出“w=fs”、“同样大小水平方向上的力”、“在两种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这些有用的信息,是很难正确选出c的。 例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重为200牛的小车,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维护它运动所需要力的大小是( ) a.100牛 b.50牛 c.200牛 d.0牛

分析:“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所以题目中“维护它运动所需要力的大小”应该为0牛,而本题中所提供的“重为200牛的小车”、“以1米/秒的速度”等条件都是多余的。

小结:这三道例题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题会用一些无用的数据或者相似的条件、近似的情景这样比较繁杂的信息包围我们,使我们在审题的时候顾此失彼。如果有同学相关的物理概念、规律理解得不透彻,那么就很难排除干扰,也就容易做错题。这就要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