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6:04: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承担者。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转变思维,明确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教师首先要透彻地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含义,其含义包含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主动,是指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创造,是指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教师明确了学生主体性的含义以后,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才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和发挥。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平等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或者说学生才敢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双边双向的教育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一个长期板着面孔、威严有加的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肯定听话,但这种学生死气沉沉、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胆子小、缺乏创造力。可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意识的产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时时以民主、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讨论,拉近师生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三、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正确的行动。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白谁是课堂的主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不能喧宾夺主。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主角。作为教师,应时刻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职责: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并不是课堂的主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始终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贯彻“以生为本”思想,时刻牢记教学应“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健康发展,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地创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各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高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 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

1

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高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简答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高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四、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凸显教师的权威形象,无形中课堂成了教师主宰的场所,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所以教师要改变无视学生主体的情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够自主地参与教学、自主地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环境。要想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教学目标,并以学生的学为落脚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机会,师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在营造民主氛围时,教师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营造教学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可以体味成功。总之,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中心。 五、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进而创新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针对一些知识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要有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产生疑问,更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平时在批阅学生作业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很多新奇的答案,这个时候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平等交流意见,听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正确评析,而且一定要鼓励学生,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是在他与外界(包括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模式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教师可作为其中一员提出自己的观点任大家评说。这种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才有可能充分发挥。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科室 2014-4-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