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10:15: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与之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

A.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 D.免役法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在商业方面的内容,所以应选B项;A项是农业方面的措施;C项是赋税方面的措施;D项是劳役方面的措施。

答案:B

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解析: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的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凭借全天下的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用取得的天下财物来供给天下的所用,故要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B项正确。

答案:B

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项错

- 1 -

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错误,C项正确;诗赋和经义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项错误。

答案:C

5.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 A.改革取士之法 C.重视农业生产

B.改变土地所有制 D.限制旧贵族权力

解析:商鞅变法没有涉及改革取士之法,故A项错误;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改变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都涉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故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限制旧贵族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6.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主导的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资治通鉴续纪》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何种态度?理由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从肯定的一面思考变法的积极作用即可。

答案:(1)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体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态度:基本肯定。

理由: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 2 -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 《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议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材料三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赋而国用足”时,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如青苗之类,皆稽焉”可知,主要涉及改革取士之法和青苗法;材料一是取士之法,材料二是理财之法。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题干要求“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并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可知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符合这一要求;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