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6:46: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射频识别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无线射频信号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的目的。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他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自动识别目标对象,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1. 常见的自动识别系统有哪些?

条形码识别、生物识别、智能卡识别、光学符号识别等。

2. 和其它自动识别系统相比,RFID 自动识别的优势有哪些?

○1快速扫描 ○2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 ○3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

○4可重复使用 ○5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 ○6数据的记忆容量大

7安全性 ○

3. RFID系统的组成有哪些?

RFID系统由阅读器,电子标签、RFID 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4部分构成,一般把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统称为应用系统。电子标签由芯片及天线组成,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每个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存储者被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读写器是利用射频技术读写电子标签信息的设备。应用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交换与管理由计算机网络完成。读写器可以通过标准接口与计算机网络连接,计算机网络完成数据的处理、传输和通信功能。

4. RFID系统中的阅读器的组成有哪些?

○1射频接口 ○2逻辑控制单元 ○3天线

5. 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是什么?

数据载体是电子标签。

6. 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空间传输有哪三个通道?

数据传输是目标, 时序是数据交换的实现形式, 能量是时序得以实现的基础。

7. 读写器和射频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的耦合类型有几种?

电感耦合: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 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 1m,典型作用距离为 10~20cm;

电磁散向反射:典型的工作频率有 433MHz、915MHz、2.45GHz 和 5.8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 3~10m。

8. RFID系统的分类

依据RFID 系统完成的功能不同:○1EAS 系统○2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3物流控制系统○4定位系统;

依据电力来源分类:被动式、半主动式和主动式; 依据频率分类:低频、高频、超高频和极高频。

1. RFID通信系统模型

2. 波特率与比特率

波特率是指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用单位时间内载波调制状体改变的次数来表示;比特率是每秒钟通过信道传输的信息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可传输二进制的位数。

波特率与比特率的关系为:比特率=波特率X单个调制状态对应的二进制位数。

数字通信的特点:在传输中可实现无噪声积累、便于加密处理、便于设备的集成和微型化、占用信道频带宽

3. 信号为什么需要调制?

○1工作频率越高带宽越大 ○2工作频率越高天线尺寸越小

4. 曼彻斯特编码的编码原理是什么?

在曼彻斯特编码中,用电压跳变的相位不同来区分 1 和 0,其中从高到低跳变表示 1,从低到高跳变表示 0。

通常用于从电子标签到读写器的数据传输,因为这有利于发现数据传输的错误。

5. 密勒编码的编码原理是什么?

在密勒编码中,半个位周期内的任意边沿表示二进制1,而经过下一个周期汇总不变的电平表示二进制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