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说课稿完美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3:25: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秋天》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秋天》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或诗歌,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本诗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全诗仅三节,内容精粹,容量很大,而且画面感强。诗歌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既可以引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学习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现代诗歌铺平道路。

2.教学目标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我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b、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c、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d、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美。延伸拓展,培养审美情操。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品味诗中一些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并配以农家丰收的画面来创设阅读情景。通过播放朗读录音来感染学生,使之产生阅读兴趣,然后再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欣赏和描绘画面。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根据诗歌的语境进行深层探究。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和借鉴,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1.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秋天》所表达的丰收喜悦与我们学生生活很贴近,因此我们只需要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合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就这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2.内容的组织安排:

朗读: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识记:掌握知识目标中所要求的词语。 理解:说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鱼船上。

探究:诗中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中一幅。 拓展:与狄金森的《秋景》比较,体味这两首诗情感的共同之处。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联想想象法(引秋) 诵读法(诵秋)

讨论探究及比较阅读法(品秋)。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下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 比较阅读法

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教学手段: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这节课我设计了“引秋——读秋——品秋——写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在写秋环节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引秋:用古诗文导入新课,给学生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者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读秋:以读(初读、范读、听朗读、齐读、自由读)为主,使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尽快入景、入情,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

品秋:在此环节中,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全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语言归纳及整合能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写秋:这个环节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及练笔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片。 3.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 感受美——引秋 1.导语设计:

鉴湖侠女秋瑾曾有诗云:“秋风秋雨愁煞人。”马致远也在《天净沙.秋思》中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哀婉的,是忧伤的,让人顿生惆怅。其实,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更有丰收的喜悦(此处展示秋景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的《秋天》,去体味动人的秋魄。

2欣赏图片:(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秋景图片)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