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2 17:13: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八、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实验,明确知道了凸透镜的作用。

教学反思:

14、照相机和眼睛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

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七、板书设计: 照相机和眼睛

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照相机: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八、教学后记: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生物与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植物的外形特点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家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相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到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的外形特点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联系的。 教学难点:

意识到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措施:

让学生借助对蚂蚁传递信息方式的研究,进而最大限度地了解其他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 课时安排: 蚯蚓找家 1课时 变色龙 1课时 植物向哪里长 1课时 生物与信息 1课时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2课时 珍稀动植物 1课时

15、蚯蚓找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过程与方法: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吧蚯蚓放归大自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教学难点:

知道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

教学准备:纸盒 黑布 蚯蚓 干土 湿土 教学过程:

活动一: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1、学生结合挖蚯蚓的体验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2、组织学生交流。 3、老师提问:“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4、做实验。

(1)学生汇报试验中控制的实验条件,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不同的。 (2)如果蚯蚓离开潮湿、阴暗的环境,它会怎么样呢 (蚯蚓必须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里,否则将无法生存。) 5、蚯蚓的“六喜六怕”生活习性。

六喜:喜阴暗 喜潮湿 喜安静 喜温 喜甜、酸味 喜同代同居 六怕:怕光 怕震动 怕水浸泡 怕闷气 怕农药 怕酸碱

活动二: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其他动物喜欢什么养的环境呢1、观看图片,想一想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大象 鲸 北极熊 骆驼

2、总结: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板书设计: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16、变色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的形态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难点:

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 教学准备:图片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出图中的动物。

1、找动物,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交流我们的发现。 3、资料卡。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或植物形态的模仿。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活动二: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1、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 乌贼释放墨汁 壁虎断尾 2、整理研究结果。

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服装。 板书设计: 1、保护色: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教学后记:学生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反思:

17、植物向哪里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征。

2、过程与方法:想知道、爱提问与植物适应环境有关的问题,能对研究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参与植物的向性实验的中长期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植物生长的向性问题,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植物向性实验。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征。 教学难点:

想知道、爱提问与植物适应环境有关的问题,能对研究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参与植物的向性实验的中长期探究。 教学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

教学准备:浸泡过的玉米种子、培养皿、不透光的纸盒、纸巾、剪刀、透明胶带、黏土或橡皮泥。 教学过程:

活动一:植物向哪里生长

1、初步感知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提示学生观察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情况,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植物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生长的特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 (1)大树的根为什么总向下生长 (2)向日葵为什么总朝向太阳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探究。

(1)课上设计组装实验。 (2)课下进行观察。 板书设计:

向光性 向地性 向肥性 向水性

教学后记:学生能提问与植物适应环境有关的问题,能对研究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参与植物的向性实验的中长期探究。

教学反思:

18、生物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