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18:52: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

作者:孙先宝

来源:《教师·中》2011年第09期

摘要:新课标要求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坚持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导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模式;角色;评价;转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起主导作用,通过讲授和动作示范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而学生本身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新课标理论下,每个体育学科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教材为基础,领会新课程理念

体育学科教材是在总结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借鉴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等。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新课程主张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根本目标,在组织学生进行选项学习中,要将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贯穿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健康是一个超越体育内涵的宏观概念,包括一切学校教育课程及其相关内容对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带来的作用和效应。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在课程内容上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又注重引入新兴运动类项目,要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用的健身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既要继续发挥传授式教学方式的基本教学职能,更要大胆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促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引进、融合和协调,使体育教学方式向着规范化、多样化、高效率方向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的活动。其实质就是让大部分学生学会必要的强身健体知识与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通过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的课程终极目标。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模式的转变

体育课传统的结构模式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由于结构限制过于固定,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基本部分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

采用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下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任何一种器材时,教师都不应干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

采用自主选项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有时我采用自主选项的方式教学并将其分为限制性和完全性。所谓限制性自主选项,就是给学生限定几个项目,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喜好的项目去练习,教师只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技术和练习方法指导。这种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运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完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

采用“激励”式教学方式

加强激励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效。要尽量满足学生心理需要,避免简单的 “好”与“很好”的评价。可以用“你的动作很规范”等激励性语言,同时对学生以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等非言语性动作,都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以学生为主,突破角色转变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体育教师角色也应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定位。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人的发展转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服务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应把学生作为有个性、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主人。同时,新课标还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而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教师还需要具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 这样,就更容易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由共性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提倡张扬个性,注重差异性教学。而传统教学表现是集体备课,且为同一种模式,上课用同种教案,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同一标准。这样,就抹杀了学生之间、学生不同层面之间的差异性,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对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差异性教育,而且,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过程。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试教育导致“重结果轻过程”,形成了有意无意压制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就不易培养。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型的过程教学观,就是要重视教学过程,转变过去片面追求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 四、创新传统评价模式,科学全面评价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我们在实施学生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体育学习的评价做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及相互评价,这样能让学生发现自我的进步,又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学习方式。

注重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

体育学习评价具有激励和促进功能。通过及时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肯定学生的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耐久跑考核中,给不及格的学生补考的机会,通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