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5:48: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分析】
根据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进行判断. 【详解】
A.既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所以A错误;B.既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所以B错误;C.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所以C错误;D.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所以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熟练掌握定义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1.C 【解析】
解:∵AB=AC,∴∠ABC=∠ACB.∵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腰AC于点E,∴BE=BC,∴∠ACB=∠BEC,∴∠BEC=∠ABC=∠ACB,∴∠BAC=∠EBC.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对应相等时其顶角也相等,难度不大. 12.A 【解析】
y=(x+2)2的对称轴为x=–2,A正确; y=2x2–2的对称轴为x=0,B错误; y=–2x2–2的对称轴为x=0,C错误;
y=2(x–2)2的对称轴为x=2,D错误.故选A. 1.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45o 或135o【解析】
试题解析:如图所示,
∵OC⊥AB,
∴C为AB的中点,即AC?BC?12 AB?,22在Rt△AOC中,OA=1, AC?2 ,2根据勾股定理得:OC?OA2?AC2?∴△AO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OC?45o, 同理?BOC?45o, ??AOB??AOC??BOC?90o,∵∠AOB与∠ADB都对?AB,
2即OC=AC, ,2??ADB?1?AOB?45o, 2∵大角?AOB?270o,
o ??AEB?135.o 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为45o或135.故答案为45或135. 14.20 【解析】 【分析】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设原来红球个数为x个,根据摸取30次,有10次摸到白色小球结合概率公式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得. 【详解】
设原来红球个数为x个, 则有
1010=, x?1030解得,x=20,
经检验x=20是原方程的根. 故答案为2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和概率公式的应用,熟练掌握概率的求解方法以及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5.
1?5 2【解析】 【分析】
S=πOB2-πOC2=先确定线段BC过的面积:圆环的面积,作辅助圆和弦心距OD,根据已知面积列等式可得:(m2-n2)π,则OB2-OC2=m2-n2,由勾股定理代入,并解一元二次方程可得结论. 【详解】
如图,连接OB、OC,以O为圆心,OC为半径画圆,
则将弦AB绕圆心O旋转一周,线段BC扫过的面积为圆环的面积, 即S=πOB2-πOC2=(m2-n2)π, OB2-OC2=m2-n2,
∵AC=m,BC=n(m>n), ∴AM=m+n,
过O作OD⊥AB于D, ∴BD=AD=
m?nm?nm?n1AB==,CD=AC-AD=m-, 2222由勾股定理得:OB2-OC2=(BD2+OD2)-(CD2+OD2)=BD2-CD2=(BD+CD)(BD-CD)=mn, ∴m2-n2=mn, m2-mn-n2=0, m=
n?5n, 2∵m>0,n>0, ∴m=
n?5n, 21?5, 21?5. 2∴ ?mn故答案为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根据旋转的性质确定线段BC扫过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是一道中等难度的题目. 16.
.
【解析】
试题分析:画树状图得:
∵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点(m,n)恰好在反比例函数2),(﹣6,﹣1),∴点(m,n)在函数
图象上的概率是:
图象上的有:(2,3),(﹣1,﹣6),(3,=
.故答案为
.
考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17.1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到PQ=平方,可得到结果. 【详解】
解:∵P,Q分别为AB,AC的中点, ∴PQ∥BC,PQ=
11BC,得到相似比为,再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221BC, 2∴△APQ∽△ABC, ∴
SVAPQSVABC =(
121)=,
42∵S△APQ=1, ∴S△ABC=4,
∴S四边形PBCQ=S△ABC﹣S△APQ=1, 故答案为1. 【点睛】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8.36或45. 【解析】 【详解】
(3)当B′D=B′C时,过B′点作GH∥AD,则∠B′GE=90°,
当B′C=B′D时,AG=DH=
1DC=8,由AE=3,AB=36,得BE=3. 2由翻折的性质,得B′E=BE=3, ∴EG=AG﹣AE=8﹣3=5,
∴B′G=B'E2?EG2=132?52=33, ∴B′H=GH﹣B′G=36﹣33=4,
∴DB′=B'H2?DH2=42?82=45;
(3)当DB′=CD时,则DB′=36(易知点F在BC上且不与点C、B重合); (3)当CB′=CD时, ∵EB=EB′,CB=CB′,
∴点E、C在BB′的垂直平分线上, ∴EC垂直平分BB′,
由折叠可知点F与点C重合,不符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DB′的长为36或45.故答案为36或45.
考点:3.翻折变换(折叠问题);3.分类讨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7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证明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已知求得∠BDF=∠BCD,再根据∠BFD=∠DFC,证明△BFD∽△DFC,从而得BF:DF=DF:FC,进行变形即得;
(2)由已知证明△AEG∽△ADC,得到∠AEG=∠ADC=90°,从而得EG∥BC,继而得由(1)可得
EGBF? , EDDFBFDFEGDF?? ,从而得 ,问题得证. DFCFEDCF试题解析:(1)∵∠ACB=90°,∴∠BCD+∠ACD=90°,
∵CD是Rt△ABC的高,∴∠ADC=∠BDC=90°,∴∠A+∠ACD=90°,∴∠A=∠BCD, ∵E是AC的中点,
∴DE=AE=CE,∴∠A=∠EDA,∠ACD=∠E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