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经典导读课堂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2:05: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印度宗教经典导读笔记整理

印度宗教经典导读

印度文学基本情况

范围:南亚、东南亚、中亚

内容:宗教文学,世俗文学,史诗,诗歌,戏剧,格言,故事,科学散文;文学作品与应用

文之间无严格界限。

语言:东印度日耳曼语(印度伊朗语),达罗毗荼语,扪达语,藏缅语;以印欧语系为主。 古印度语:吠陀语(Veda),经典梵语,中古印度语,梵语(samskrtam),俗语(partita) 第一位可考语法家:波你尼(Panini)

印度宗教基本情况

本土三大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耆那教教徒名字后面加Jain。 印度宗教发展史:

前1500-前500年:吠陀时代

前500年左右:佛教、耆那教产生(耆那教的兴起几乎与佛教处于同一时代) 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

前321年:希腊Megasthenes访问孔雀王朝 前268-1前232年:阿育王

公元后:历史见于汉文记载和阿拉伯文记载

印度教:视吠陀为第一经典,将对毗湿奴与湿婆的崇拜发展到顶峰。 印度教与佛教、耆那教的根本区别为是否将吠陀视为第一经典。 耆那教:创始人为大雄(Mahavira),被后世尊称为“耆那”(jain),但最早被称为耆那的是

佛陀。耆那教分为天衣派和白衣派,经典分为12支。耆那教崇尚苦行,只在印度本土传播,推崇宗教自杀(绝食而死)。

耆那教五戒:不杀生、不欺狂、不偷盗、不奸淫、不蓄私财。 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吠陀文学

Veda本意为知识,专指婆罗门的宗教知识。 分类

I.吠陀本集(Samhit):(三明/三学——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 1.《梨俱吠陀》(Rig-Veda,赞歌) 概况:公元前1000年完成,早期为口耳相传,很晚才整理成书面文字。有1028组诗歌(Sukta),

其中250组先给因陀罗(帝释天),分为10书,内容为对神和领主的赞歌以及神话。家族书(第2-7书)为经(Vedanga),较古老;第9书最古老,第1、10书较新,第8书为两人合著。

背景:雅利安人入侵时期,四种姓尚未划分,反映出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人与神的地位比较

平等,当时盛行土葬,人们对死亡看得很淡。

内容分类:叙事诗歌(Akhyana)——讲述洪呼王和广延天女的故事 谜语(Brahmodya)——有辩论、智力竞赛的意思; 布施赞歌 安抚之歌

2.《娑摩吠陀》(Sāmaveda,旋律)

1

印度宗教经典导读笔记整理

概况:共1810颂,有重复,实际内容为1549颂,其中75颂为原创。分为诗歌集(Arcika)、

诗歌增集(Uttararcika),按实际祭祀顺序(曲牌名)排序,祭祀目的为主。歌者从诗歌集学习歌唱方式,从诗歌增集学习在祭祀中唱的赞歌,按神位排序,高低音用手指动作记忆。 3.《夜柔吠陀》(Yajurveda,祭祀口诀)

概况:黑夜柔吠陀早于白夜柔吠陀,两者都包含宗教仪式的必要韵文,黑夜柔吠陀额外包含

仪式的注解散文与施行细则。

内容分类:白夜柔吠陀——本文与释文区分清楚;

黑夜柔吠陀——本文与释文分辨不清,混有梵书。

4.《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咒语)

概况:包括祈祷咒语和诅咒,共731颂,600句诗,格律不严格。分为20书,所有内容的

1/7与梨俱吠陀雷同,主要抄自梨俱吠陀第1、7书。阿达婆吠陀第20书是梨俱吠陀的文摘,第15、16书为散文体。各书按作者门派和内容、形式即诗句数目的顺序排列,文学目的为主。

背景:产生于民歌婆罗门化阶段。里面出现了梨俱吠陀中没有的老虎;婆罗门在四种姓中地

位最高;诸神褪色。

内容分类:治病诗歌和咒语(疾病人格化,区恶魔的名字),健康长寿的祈祷及祝福咒语,

赎罪和涤罪咒语,敬、爱咒,和谐咒,降魔和克敌咒,护王咒,护婆罗门咒语,祭祀咒语,神智和宇宙论的诗歌(晚期作品,不探求真理和解脱,偏重神秘主义)

II.梵书(Brahmana)

概况:Brahmana本意为圣言、祈祷和神圣的知识,后指祭司、祭祀学,引申为有学问的祭

司对某一处经文的解释,以及祭司对祭祀学的理解。梵书为散文体。每部梵书都与四部吠陀本集中的一部联系起来,并属于某个学派。规定了婆罗门的四项义务(出身、品行、名誉、教化民众)和民众的四项义务(尊敬婆罗门、布施婆罗门、不欺负婆罗门、不杀婆罗门)。

内容分类:律(Vidhi)——对行为的规定,对一些神和器物的名字做词源学解释; 释(Arthavada)——包含故事(Itihasa)、传说(Akhyana)、神话(Purana),风格与梨

俱吠陀相近。

III.森林书(Ara?yaka)——记录秘密和危险的仪式;奥义书(Upanishad)——从秘密仪式转向哲学思想。

概况:Ara?yaka本意为祭祀的神秘、祭祀的哲学。森林书和奥义书的部分故事主人公并非婆

罗门,森林书体现了婆罗门与非婆罗门的思想融合,奥义书用于“弃世”阶段,是吠陀的末尾。奥义书内容顺序:散文体、韵文、散文体、体现秘密教法的本质。 背景:奥义书反映了婆罗门拘泥于祭祀形式时其他种姓开始探讨深刻的哲学问题,婆罗门也

追求解脱。“人生四阶段”学说:梵行(勤奋好学)?家居(享受生活)?林居(疏远家庭)?弃世(抛弃家庭) IV.经(Sutra):与古法有关。

概况:吠陀支(vedā?ga)即所谓吠陀的“六支”,被认为是吠陀的补充说明,多半以歌诀

式的“经”(Sutra)体写成。有人认为,这些文献实际并不属于吠陀,而只是对当时的一些学术成果的总结。四部吠陀各有自己专属的式叉、劫波、阐陀和树提,毗迦罗那和尼禄多则由所有吠陀共享。

内容分类:式叉(siksa),语音学;劫波(kalpa),宗教仪轨;毗迦罗那(vyakara?a),

语法学;尼禄多(nirukta),词源学;阐陀(chandas),韵律学;树提(jyoti?a),天文学。

2

印度宗教经典导读笔记整理

吠陀祭祀仪式

1.家庭仪式:建立在“习俗”之上,只需生1堆火。

2.听闻仪式:建立在“听闻”吠陀圣书之上,国王或长者为祭主,不需要操作仪式,只需酬

金。生3堆火,有严格的规程。

听闻仪式须4个祭主:呼唤者——请神、赞神,掌握赞歌(梨俱吠陀); 歌者——准备和献祭,唱歌,内容为娑摩吠陀;

施祭者——实施祭祀,背诵散文,内容为夜柔吠陀; 上祭司——监督者,掌握以上三种吠陀。

3.马祭:世俗王权中最重要的祭祀

史诗

概况:来源于梨俱吠陀的叙事诗歌,梵书中的传说、故事和神话;是节日和集会中讲述的故

事,与婆罗门和刹帝利有关。 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

概况:Mahabharata本意为“ 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主要讲述俱卢族灭亡的战争,分为

18书和一部楔子(Khila),共19书,约10万颂,作者是毗耶娑(Vyasa),即广博仙人。

背景:认为性灵(Atman)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梵歌的核心使只管耕耘而不管收获。哲学

派系“数论”(Sankhya)与“瑜伽”对立,数论三德为萨锤(satva)、罗闇(rajas)、多磨(tamas),强调无我的履行责任。 内容分类:《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篇》《备战篇》《毗湿摩篇》

《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 +《诃利世系》(诃利世系书(harivamsaparvan)、毗湿奴书(visnuparvan)、

未来书(bhavisyaparvan))

非主线部分:1.古代英雄传说,2.神话故事,3.寓言、譬喻和道德故事,4.说教。

断代和历史:1.个别传说、神话和诗歌可追溯到吠陀时代; 2.在吠陀时代,一个婆罗多的史诗未曾存在;

3.很多道德故事、格言、苦行诗歌是前6世纪以来佛教和耆那教文学的共同渊

源;

4.前6-4世纪摩诃婆罗多的故事已存在,但并不广为人知; 5.前4世纪,摩诃婆罗多一定不存在;

6.前4世纪至4世纪,摩诃婆罗多转变到现在的汇编本模式; 7.4世纪基本形成现在的篇幅、内容和特性;

8.之后的几个世纪,细微的改变和添加仍在进行;

9.对整部史诗断代没有意义,每个部分的断代是可行的。

罗摩衍那(Ramayana)

概况:蚁垤(Valmiki)被认为是作者,它被称为“第一诗人”,罗摩衍那被称为第一诗。修

辞(Alamkara)从此开始,罗摩衍那是史诗和艺术诗歌的中间产物。共24000颂,分为7书,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内容分类:《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

《后篇》

断代和历史:1.较晚成熟的为第1、7书,与第2-6书间隔时间相当长,罗摩由人变为半神

经历了很长时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