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一〉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6:57: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八講──魏晉南北朝石窟壁畫〈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很重視的美術活動及題材是佛教繪畫。

佛教?佛教是中國最重要的宗教,佛教並不是中國本生的宗教,它於公元前六世紀起源於印度。於公元紀元元年,東、西漢之間傳入中國,佛教在漢朝流傳並不廣,信徒也不多,主要因為當時國家統一,儒學盛行,佛教沒有發展的空間,傳教的人大多是中亞人或中亞僑民的後裔。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漢帝國分崩瓦解,儒學衰弱,佛學趁勢而起,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世局混亂,戰爭不停,人民倍受痛苦,需要精神的寄托與慰藉,佛教有供膜拜的佛、菩薩、教義和修行的方法,只要信佛可以得到解脫,滿足各種人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需求,來得正逢其時,因而廣受歡迎。另一原因是魏晉之際,玄學─「玄遠、形而上哲理之學」興起,學者、士大夫之流喜歡清談,各種玄遠以及不著邊際的學問都可做為清談的內容,佛學因此吸引了知識份子的興趣,並對佛教加以探討研究。這種情形在南方尤甚,不僅佛教的地位提高了,而且也出現高僧,翻譯佛經,解釋教義,將佛教中國化。所以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佛教在中國生根開花,以及本土化的時期。

東晉至南北朝時,佛教組織急劇發展,在南朝的梁朝達到極盛,僧尼八萬餘人,僅京師一地就有寺廟五百餘所,達到空前盛況。北朝的胡族君主也大力弘揚佛法,奉佛教為國教。 佛教的教義

佛教是一種出世的宗教,認為人生在世有諸多苦情,無法脫離生.老.病.死的循環,唯有解脫生死,對人生一無所求,所謂「四大皆空」即是看破生.老.病.死,才有可能達到「不生不死」的極樂境界,也就是所謂「涅槃淨境」。佛教認為每個人皆可成佛,要成佛必需透過各種修養方式。如何達到「涅槃淨境」,不同的修養方式的主張,演變出不同的佛教宗派以及教義。自古以來佛教就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的教義在於普渡眾生,『小乘』則注重個人的修行悟道。『大乘』流行於中國、日本,『小乘』則流行在東南亞洲一帶。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無論哲學、宗教、文學、音樂、美術都受到佛學的衝激,豐富了它的內容以及想像、思考能力。在美術方面,佛教的傳入帶來了新的建築樣式,以及雕塑製作的技術。佛教藝術的導入,導致中國繪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重大的變革與進展。 石窟壁畫 犍陀羅風格 圖:【希臘雕刻及犍陀羅佛像】,佛教雖然在公元前六世紀起源於古印度,但因為早期沒有崇拜偶像的傳統,因此一直到八百年後的公元二世紀,才有以佛教為題裁的藝術形式的產生。佛教造像首先產生於印度西北的犍陀羅〈Ganelhara〉這個地方,鄰近現代的阿富汗。它的外觀是一種結合希臘與印度藝術的形式。因為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曾於公元前四世紀帶領軍隊佔領犍陀羅,希臘文化因此在該地生根。在該地所產生的佛教藝術就是有了希臘美術的風格。我們這裡所看到的是希臘雕塑以及犍陀羅佛像。 ? 圖:【佛教傳播圖】,圖:【絲綢之路圖】

佛教在印度傳播以後,佛教徒在印度以及中亞地區興建了許多寺廟,其中尤以石窟寺數量最多,而且保留至今,隨著佛教的東傳建造石窟及寺廟的活動也傳到了中國,建造石窟寺的活動沿著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發展。佛教傳到中國大致經由三條路線。第一條經由天山北路,第二條經由天山南路。這二條路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相會之後,向東進入中國本土。這兩條道路也被稱為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中亞及歐亞各國貿易的道路,所以可以說佛教在北方是沿著「絲綢

之路」進入中國的。佛教進入中國的第三條路線在南方,由東南亞沿海運進入中國。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石窟佛寺密佈,成為世界上保存數量最多,分佈地區最廣,延續時間最長的佛教藝術遺存。

中國石窟寺的分佈

? 圖:【新疆地區石窟分佈圖】

中國佛教石窟按照地區分佈和石窟類型,大體可分為新疆地區,中原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三大種類。佛教藝術大約在公元二世紀的時候傳入了新疆地區。公元三、四世紀的時候進入中原。新疆地區的石窟又可分為古龜茲區〈以今庫車縣為主,主要有3至8世紀的克孜爾石窟,和四、五世紀至十一世紀的庫木土喇石窟〉。古焉耆區和古高昌區〈今吐魯番一帶,主要有五世紀的吐峪洵石窟和9至13世紀的伯孜克里克石窟〉等三個區域。中原北方地區石窟可分為河西石窟〈主要有敦煌莫高窟和涼州石窟〉甘肅以東地區〈麥積山、炳靈寺〉等。晉豫以東地區〈雲岡石窟、洛陽龍門、汎縣、響堂山、天龍山等〉。南方石窟主要有長江下游石窟、四川地區石窟、雲南大理劍川石窟。

石窟藝術的內容包括石窟寺建築、雕塑、壁畫等。在新疆、敦煌地區一帶,石質疏鬆,不易從事雕刻,因而以彩塑─以泥捏塑造像,然後上彩,以及壁畫為主。在教學的課程中將要介紹新疆地區以及敦煌的壁畫,做為佛教石窟繪畫的代表。這兩個地區的壁畫,呈現了不同的傳統與面貌,能讓我們了解佛教繪畫的起源以及多元性。

新疆地區─龜茲壁畫

? 圖:【克孜爾石窟】

新疆在漢、唐時代是中國的西域,是古代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地方,當時的高昌國〈現吐魯番〉及龜茲國〈現庫車、拜城〉是當時佛教的中心,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內地的橋樑,當地的佛教美術有獨特的風格與成就。新疆地區的石窟多是僧房與禪窟,題裁內容從反映小乘佛教過渡到大乘佛教,是國內僅有的小乘佛教石窟集中地。這個地區的壁畫呈現濃厚的犍陀羅藝術影響,甚至有明顯的羅馬藝術風格,極具特色。新疆地區的壁畫主要集中在龜茲一帶的拜城克孜爾千佛洞以及庫木土喇千佛洞。這兩個石窟開鑿的時間在公元二、三世紀,一直延續到宋、元時期,前後有上千年之久。保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也最多。但很不幸卻經過嚴重的偷竊與破壞,因而保存完整的並不同。特別是被德、日考古學家帶回本國。 《佛傳》《本生》

在新疆石窟的壁畫主要是以「佛傳故事」,以及「本生」為主。「佛傳」是指有關於釋迦牟尼生平的故事,描繪他由輪轉為太子到厭世出家,濟世救人,最後「涅槃」去逝的故事。「本生」指釋迦牟尼前世或前若干世的善行,故事出自佛經,大多在勸人為善。「捨身取義」宣揚「輪迴果報」的善行和佛理。在佛教藝術中,不同的題材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若加以細分,可分成以下幾類:○.佛傳故事─描繪佛從生到死,按表現方式及意義,各幅依次連續的或套畫。○.遊化說法─簡稱說法圖,是很常見的圖畫,描繪佛成道後到涅槃期間,在各地,對不同的人講說佛法,傳播佛教的事蹟。○.因緣故事─描繪信佛或毀佛的故事,「因果報應」的故事,內容大多荒誕不經。○.涅槃故事─描繪佛涅槃後的有關事件,及其環境的畫,各畫間屬於同一時期或是先後關係,有的有塑像配合,有的相互構成立體環境。○.單幅故事─不能規入以上各類的佛事蹟畫,屬於這類。

菩薩說法圖─十七窟

十七窟是新疆克孜爾石窟中保存最好的一窟,屬於早期的石窟,我們這裡看到的是位於前壁

窟門上方的半圓形壁面上的繪畫,有漢魏時期古拙粗獷的作風,表現佛說法圖。圖中央為一身說法菩薩交腳坐於方形高座上。兩側各為兩列聽法菩薩像,菩薩皆袒露上身,下穿長裙,頭戴寶冠,身佩飾物。每側五身,左右作對稱佈局。全部都交腳而坐,這是古代中央地區國王及貴族的坐姿。菩薩皆以粗厚線條畫輪廓,內部敷色,用暈染法,輪廓線條現都已變成黑色,從而產生了線條粗獷的效果。這種在人物畫上用極粗的線條畫出輪廓,又以單純的色彩,平塗出身體的細部的畫法,被稱為「龜茲畫風」。盛行於早期,敦煌的早期壁畫曾受到這種作風影響。

菱格本生故事畫〈局部〉

十七窟的卷頂兩側壁面佈滿菱格本生故事畫。就是將佛的本生故事,畫在連續的菱形格子內,排列的很整齊,在新疆石窟內時常以菱形格表現故事。東側壁有菱格四列,每列存菱格本生故事畫四至五幅。下端之半菱格存本生故事畫五幅。這裡看到的菱格本生畫有精進力比丘本生、猴五本生、屍毗五本生、睒子本生、鴿王本生等,每一菱格內描述一個故事。

設頭羅犍寧王本生特寫

圖中水池旁,臥一大魚,一人站立,舉斧砍魚。另一人蹲跪,持刀割肉,畫面表現的是設頭羅犍寧王化為大魚濟諸飢民的故事。設頭羅犍寧王,值國中久旱不雨,民飢無食,因此立誓言,願捨身餵大魚,充濟一切。上樹端自投於地,即時命終,於大河中化為大魚。這時有五位木工,來到河邊,魚告訴這些人,可取吾肉以充飢。五人非常高興,尋各斫取,食飽齊歸。

人物的表現法是以粗厚的線條畫輪廓,內部用到渲染法及留白,魚的部份表情細緻生動。四周圍有山石、草地環繞,佛教盛山「須彌山」是時常被表現的題裁。『妙畫十萬山,巧繪十萬樹』是克孜爾石窟壁畫特色。克孜爾千佛洞晚期的壁畫作品的題材逐漸多樣化,藝術的表現也逐漸提高。這種特色可見於克孜爾205窟的壁畫『爭分佛舍利』中。

? 圖:【爭分佛舍利】,205窟

公元6世紀末,描繪佛涅槃火化後,印度地區八個國家派兵前來索取佛舍利,以便帶回本國建塔供奉的情景。圖中列橫貫左右的是拘尸城城牆,下部正中是城門,近處是拘尸城外。八國兵將耀武揚威,要爭奪佛舍利。圖上方是一婆羅門手捧舍利罐,正調解八國的紛爭,主張將佛舍利平均分之。兩旁是八國代表,每人都捧著一個舍利盆,表明都已分得一份。衣服飾樣大多演變為龜茲人服用的雙領下垂大衣,在用筆上,有了方圓轉折的變化,用墨用彩,有的加以烘染,色彩以上紅、大綠為主。壁畫的起稿不是用墨,而是用褐色,畫山也有近似皴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