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20:43: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电梯数量:根据建筑物内人员数量来计算,用最少的投资完成最大的运输需求。不
同的建筑物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的办公大楼大约按照每百人0.3~0.5台之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参数也会逐步提高。
额定载荷:电梯数量和额定载荷参数是互相影响的,两参数的搭配必须合理。配置
一台1600㎏的电梯与配置一台1000㎏和一台630㎏的电梯相比,虽然前者可以节省建筑面积和电梯成本,但其平均运转间隔时间加大,维修保养不便;后者虽然占用的建筑面积和电梯成本比前者大,但输送能力大幅提高,平均运转间隔时间缩短,电梯维修保养也不会影响乘客的正常使用。额定载荷确定后,轿厢面积就确定了,配合建筑物的规划,根据需要选择最优的井道截面积和形状。
? 额定速度:电梯的提升高度和建筑物的用途是确定电梯额定速度的主要因素。当电梯每层均停或隔层停靠时,为提高电梯的输送能力一味地提高电梯的额定速度是不适当的。当建筑物有分区或有空中大厅设置时,直达电梯额定速度的增加会显著增加电梯的输送能力。
4、中低层建筑的电梯配置
中低层建筑一般较高层建筑客流量相对少,通常只有1~2组电梯,梯组一般为每层都停或隔层停靠,所以电梯配置相对比较简单。根据所要求的平均运转间隔时间、建筑物内总人数和电梯服务层站的不同,所确定的电梯数量、额定载荷和额定速度也不同,并且它们之间的搭配方式也不同。而对于相同参数的情况时,还要考虑电梯的布置位置和维修保养情况。
5、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电梯配置 (1)、水平布置形式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所需电梯数量较多,所以对电梯水平布置形式的要求较高,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将电梯分为两组或更多组,以提高输送能力。每组电梯所需数量以所需服务楼层数和服务人数为基础来确定。每组内各电梯所服务的楼层数应相等,并且应在功能和结构上尽可能相似,服务楼层不同会导致服务水平下降。另外住宅、宾馆和类似建筑物的候梯厅不要离寓所和房间太近。为提高建筑物的利用效率,电梯井道的尺寸应尽可能小。在对建筑物作了详细的客流分析以后,按照所确定电梯的数量,首先对电梯进行水平布置形式的确定。
(2)、垂直布置形式
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电梯的数量较多,停层站数比较多,所以要特别注意电梯的垂直布置形式。垂直布置形式主要有三种:全层停靠、隔层停靠、分区停靠。全层停靠时电梯平均运转间隔时间较长,效率较低。隔层停靠分奇数层停靠和偶数层停靠。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一般采取分区的形式,并配以空中大厅的结构,这样可以提高运输能力,并充分利用建筑空间。
? 分区的原则:分区时,主端站是一个单独分区,普通轿厢为单层区段,双层轿厢时为双层区段,主端站服务优先是整个电梯系统的重要特点。其余各区的停层数以10层站左右为宜。如果每区有太多停层站数,在遇到上下行高峰时,对于及时运送所有乘客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而每区有太多的停层站数时,电梯和建筑物空间利用率会降低。
? 分区的优点:首先可以减少电梯的停站数,低层区可降低电梯额定速度,费用相对便宜;其次因服务楼层减少,运转一周的时间相对缩短,输送能力提高,电梯台数减少,降低成本;第三是高层区有直达区,可发挥高速效果,缩短高层区乘客的乘梯时间,提高输送
效率;第四是中低层电梯井道上部可以增加很多可利用空间。
? 分区注意事项:在基站候梯厅必须明示每台梯的服务楼层;公共楼层(如餐厅、会议室)布置受到一定限制;同一公司或部门在建筑物内要避免使用两个分区;人流分布的变化会影响电梯的运输效率;小规模建筑物最好不要分区运行,台数减少会使平均运转间隔时间和等待时间增加;人员集中的楼层需放置在低层楼区,便于节能和提高效率。
? 空中大厅设置: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大载荷高速或超高速电梯把乘客直接输送到空中大厅,然后乘客在空中大厅中转换各区域电梯到达目的层。空中大厅内转换电梯的配置有2种方式:上升方式,即只有向上方向的转换电梯;上升和下降方式,即上升和下降方向的转换电梯都有。空中大厅虽然会增加电梯台数,但能节省电梯井道占用空间,增加建筑的有效面积,提高利用率。
? 双轿厢配置:采用双层轿厢其实相当于两个隔层停靠分区的电梯,可以说双层轿厢是一种转型的分区运行方式。上层轿厢在偶数层站停靠,下层轿厢在奇数层站停靠,所以停层站数减少了一半,额定载荷增加一倍,电梯井道的利用率提高。双层轿厢电梯一般作为从主端站到空中大厅的直达电梯使用。若多台双层轿厢电梯再按分区运行,将更能体现出双层轿厢的优势。在使用双层轿厢时,需在主端站的双层轿厢附近设置自动扶梯以方便乘客进入上层轿厢。
第三章 电梯工作原理与运动分析
3.1 曳引式提升原理
3.1.1 曳引式提升原理
曳引式驱动形式在电梯产品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在曳引式提升机构中,钢丝绳悬挂在曳引轮绳槽中,一端与轿厢连接,另一端与对重连接。曳引轮在曳引电机驱动下旋转时,利用钢丝绳和曳引轮绳槽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形成曳引驱动力,带动电梯钢丝绳继而驱动轿厢、对重升降。
曳引式提升机构得到广泛应用在于其如下的优势:
1、安全可靠:当轿厢或对重由于某种原因冲击底坑中的缓冲器时,曳引钢丝绳作用在曳引轮绳槽中的压力消失,曳引力随即消失,此时即使曳引机继续运转,也不致使轿厢或对重继续向上运行,减少人员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的发生。
2、提升高度大:采用曳引式提升机构则曳引钢丝绳的长度几乎不受限制,因此可以适用于高层建筑的电梯。
3、结构紧凑:采用曳引式驱动形式,避免了在卷筒方式中因曳引钢丝绳在卷筒上缠绕导致卷筒直径过大、因卷筒直径变化导致曳引绳速度变化等问题(尤其在提升高度很大时),而且采用多根钢丝绳保证高的安全系数得以实现,作到了曳引轮直径的减少和整个提升机构更加紧凑。
4、可以使用高转速电动机:当电梯额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曳引轮直径越小,则曳引轮转速越高,采用曳引式提升机构便于选用结构紧凑、价格便宜的高转速电动机。
3.2 电梯运行的舒适性要求
3.2.1 电梯运行的基本要求
1、安全舒适、工作灵敏可靠,便于维修,控制线路简单。
2、运行时噪声低,振动小,元件选择及结构合理,能频繁的起动、减速、停止,换向平稳。
3、操作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平层准确。
由此可见,电梯在满足了安全的要求后,其次就要求满足舒适性指标。 3.5.2 电梯运行速度曲线与人的生理感受适应状态
如果将电梯运行的速度变化情况用一条曲线来表示(也称为速度曲线),我们就能比较方便地分析其特点。电梯在作上、下一次运行中,其速度变化曲线如图3-11所示,其中各时间段用t1~t6表示。 t1 —上行起动加速段 t4 —下行起动加速段
上下行行 t2 —上行稳定运行段 t5 —下行稳定运行段
t3 —上行减速制停段 t6 —下行减速制停段
电梯的运行速度曲线与乘客的舒适感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乘坐电梯在加速和减速及速度有变化时会有不舒适感。一般来说,乘坐舒适感同运行时间有关,要乘坐舒适,就要延长加、减速段的时间,整个电梯运行时间就会变长,电梯运行效率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使得乘坐舒适,运行时间短,就要使加、减速的变化平稳,使乘客感觉在任何情况下均无太强烈的不适感。
图3-11 电梯运行速度变化曲线
乘梯感觉主要有失重感(电梯上行减速和下行加速阶段)、超重感(电梯上行加速和下行减速阶段)、浮游感、不平稳感等。所有的这些感觉都统称为不舒适感,其中对人影响最强烈的是失重感和超重感。电梯运行对人造成的不适感觉,究其根源是由于电梯运行速度是一个变量,所有不适均出现在速度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所有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对电梯运行速度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有关的测试仪器及方法,我们采集到了电梯运行速度曲线,分析后发现,较为理想的速度曲线如图3-12所示。
图3-12 电梯运行理想速度曲线 通过研究得出,电梯的不舒适感是与其加速度的大小有关,又与加速度的变化率即加加速度有关。
2
加速度即电梯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单位为m/s,加速度小,舒适感就好。但加速度小,就会延长加速时间,因此为了得到好的舒适感,就必须严格限制加速度的大小。
3
加速度的变化率(加加速度)反映电梯加速度的变化程度,单位为m/s。据资料介绍,
33
直流电梯加速时该值为0.8~1.3m/s,而交流梯启动时的加速度变化率常为3~7m/s。一般
33
当加速度变化率超过5 m/s时,就会使人感到振动,如果将加速度变化率限制在1.3 m/s 以
2
下,即使最大加速度达到2~2.5m/s也不会使人感到过分的不舒适。由于电梯的加速度变化
率具有这种意义,所以在电梯技术中又被称为生理系数。
另外电梯舒适感与其运行效率也有一定关系,如客梯,医院病梯都要求舒适,那就必须延长加、减速区段的时间,使运行时间增长,降低效率。若要使电梯效率提高,又要舒适感好,那么就要将加、减速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这对低速电梯关系不大,而对高速电梯来讲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