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雅、执信、二中、六中四校联考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精编、精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3:32: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6~2017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高一下学期 广雅、执信、二中、六中四校联考 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9分)

楚辞中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美,楚辞展现的是一个寂寞的芳菲世界。明王世贞说:《天问》一篇,杂举古今来不可解之事问之,若己之忠而见疑,亦天“实为之,思而不得,转而为怨,怨而不得,转而为问,问君加他人不得,不容不问天也。此是屈大夫无可奈何处。”其实,不仅是《天问》,整个楚辞都笼罩着这样的色彩,寂寞的怀抱,幽咽的怨情,充盈于楚辞之中。楚辞的格调是凄迷萧瑟的,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是潇湘,这萧瑟的景致,是寂寞的天地,这寂寞的天地中有特殊的美感。

在屈赋,有山鬼含睇的说法:“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今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这真是微妙珑玲,不可方物,充满了迷离的美感。在幽篁深处,一个神女,披着薜荔,身系女萝,衣裙上缀满石兰、杜衡等香物,坐着香车出现了,但这香气四溢的世界,却是一个寂寞世界。寂寞的思念、无可奈何的情怀充斥于这样的空间。这就是我所说的寂寞的芳菲世界。

楚辞为什么将这样的芳菲世界笼罩在寂寞的轻烟之中?这正是楚辞的高妙之处。无可奈何可以说是传统中国艺术的常境,它有特殊的美感。

无可奈何无法排遣,是一种性灵的执着,不思量,自难忘,在心头,挥之不去,强以自慰,足堪可怜,人被抛掷到一个无法逃避的境地,面临着无法逃避的危险,忍受着命运的撩拨。人生在世,何人没有寂寞?生命本身或许就是一个寂寞的等待。无可奈何之境,还是一种性灵的怅惘,放不下,又提不起;求不成,又解不得。传白居易读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后叹道:“后人将无法再

1

作。”此诗妙处即在寂寞。它将一个旧朝子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豁然袒露出来。月光撩拨着,潮水激越着,人无法自已。

楚辞的寂寘无可奈何之境,在美学上具有很高价值。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多与此有关。清人南田提倡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就深得楚辞之风,南田在评董源《潇湘图》等时说:“偶一披玩,忽如寄身荒崖邃谷,寂寞无人之境。树色离披,涧路盘折,景不盈尺,游目无穷。”他认为云林最得此境:“云林遢乎南言,此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他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在寂寞无可奈何之处,他看到的是一种灵气,嗅到一种生命的香味,听到了绝妙的音乐。在这燕舞飞花、声情并集的世界中,他悟到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他说:“秋夜烟光,山腰如带,幽篁古槎相间,溪流激波,又淡淡之,所谓伊人于此盘游,渺若云汉,虽欲不思,乌得不思。”淡淡的忧伤弥漫开来,这艺术境界,就是南田心中的“伊人”,那风姿绰约但又渺然难寻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骚人遣韵》)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楚辞呈现出一个芳菲而又寂寞的世界,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美。 B.楚辞中凄迷萧瑟的景致,营造出一个寂寞的天地,寂寞的怀抱,幽咽的怨情都包含其中。 C.人面临无法逃避的境地时,无一例外都会产生寂寞,可以说生命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寂寞的等待。

D.楚辞的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在美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成为有的艺术家渺然难寻的理想境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引用明王世贞对《天问》评论,在于阐明《天问》乃至整个楚辞都给人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色彩。

B.本文引用屈赋中山鬼含睇的说法以说明作者所说的“寂寞的芳菲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C.作者借传说中的白居易读刘禹锡《石头城》诗后的感叹表明无可奈何之境是一种性灵的怅惘。

D.作者认为,南田在云林画作的寂寞无可奈何之处,看到了灵气,嗅到了生命的香味,听到了绝妙的音乐。

(3)下列各项诗句中,不属于“寂寞无可奈何之境”的一项是( )(3分) A.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 B.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4分)

绝世珍品

刘浪

老游和小谢行走在王子山的石阶上。山顶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丛倾泻下来,白花花的灼人眼睛。两个人都背着份量不轻的摄影器材,衣服粘在身上,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突然,小谢大叫了一声,师父,你看!

老游顺着小谢的手指一看,立即呼吸加速,愈发地透不过气了。

眼前,山脉一侧的悬崖峭壁旁,两块隔涧对望的山岩之间,一颗不知名的树顽强地生长着。它舒展着一人多高的身体,虽有些倾斜,但始终向山顶投射下来的阳光方向生长。让人揪心的是,它的根扎得并不深,只有一小撮根须死死地抠住岩石,而一大半的根系几乎是裸露在外,那种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的危险状态和它的枝叶繁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老游端起相机,慢慢地走近小树,他自言自语道,这是一曲生命的颂歌啊!小谢也啧啧稀奇,长在岩石上,居然能活下来,真是不容易!

老游连着转换了几个方向,只听得“噼里啪拉”一阵响,作品已经完成。他眯着眼睛,审视着相机里的连拍照片,颇为满意地向小谢作了一个“OK”的手势。

小谢正准备继续前行,老游却佝下身子,撅起屁股,向那棵树攀爬了过去。就在小谢不解之时,老游身子向前一倾,抓住那棵树,猛力一扯,整棵树便被他连根拔了下来。老谢随手将树往悬崖下一扔,回头对小谢狡黠地一笑,说,这回,我拍的照片就是绝世珍品了。

下山的路上,小谢说,师父,我感觉这棵树太可惜了,它长在悬崖上好好的,风没有吹倒它,雨也不曾打落它,却被你一把扯下了。

老游一脸正色地说,它遇到了我,生命已经永生!你记住,艺术这东西不能重复,必须是独一无二,才有存在的价值。

小谢“哦”了一声,若有所悟地说,我懂了。

在当年的“关爱生命”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大赛中,老游将拍的这棵树起名为《生命的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