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堂检测题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5:32: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课堂检测】

1、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 A )

A.友好相处不断融合 B.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C.民族间战争不断D.少数民族征服汉族

2、下列那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B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4、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C )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耕耙图和扬场图,都是北魏时期墓葬中的壁画。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原文大意: “……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于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崤山,函谷关一带自古是帝王必争之地,黄河以东沃野千里,凭借这些优厚条件举兵起义,光复中原。”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史实?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移风易俗”,该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1

【学习小结】(请先复习,再合上书本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 提示:注意思维导图中需包含时间、人物、原因、影响等 【延伸阅读】

鲜卑拓跋部的兴起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鲜卑拓跋部的祖先居于黑龙江境内的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大约在西汉时期形成部落联盟,“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镇北方”(《魏书·序纪》)。此后,鲜卑拓跋部逐渐西迁和南下,在东汉初年迁到了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呼伦湖一带。魏晋之际,迁移到了鄂尔多斯草原,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号称有骑兵四十多万。西晋政府为了利用拓跋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允许他们进入今山西省一带长城之内的五县之地,拓跋部的首领被封为代王。此后,拓跋部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开始了农耕定居的生活。在前秦统一北方时,拓跋部的政权曾遭到前秦军队的打击而灭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纠合旧部,在今呼和浩特一带即代王位。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北魏道武帝),定都平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