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爱情闺怨诗和送别怀人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13:46: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复习:爱情闺怨诗和送别怀人诗

一、 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一点通,明月孤灯梦难圆

爱情闺怨诗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中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由教材到高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一 剪 梅 李清照 教 材 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阮 郎 归(2014·全国卷Ⅰ) 无名氏 高 考 诗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由词人李清照可以推知其风格,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一剪梅》借玉簟、兰舟、雁、月、西楼、花、水等意象,写自己的寂寞之情。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将主人公那种无可排遣的相思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阮郎归》一、二句借暮春事物“春风”“春雨”“残枝”“落花”而成一幅凄迷悲凉景象。风雨交加之中,花朵不胜摧残,跌落尘土之中,难以飞起,正似女子青春被时光无情抛弃不可追回。三、四句写雨霁天晴,而红日却已西沉,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下片词人借帘、燕、眉、棋四个意象,描写了词人触景生愁,想借下棋排遣愁绪,最终也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女子的双眉紧锁,满腹愁绪,形象可见。

3.下列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

②③① 第 1 页 共 5 页

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写出了主人公想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寄托给大雁的微妙心理。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解析:选A 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错误,不是触觉,而是嗅觉。 4.下列对《阮郎归》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B.三、四句写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C.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叙事,仍从景物引起。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思人不见的惆怅。

D.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闷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

解析:选C “由写景转入叙事”错误,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手法判断失误。 [白话诗歌]

风吹雨打环绕着残枝,落花沾在地上无法飞起。小小的池塘里碧水生寒,想要泛起层层涟漪,雨后天晴时太阳已经偏西。

半卷起珠帘,只见燕儿归来成双比翼。想隐藏起内心的愁绪,无奈双眉不由自主地皱起。转过身整理好残局,可又沉吟不决,迟迟也未落下棋子。

[由个性到共性]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2.常见意象

“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兰舟”“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3.常见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第 2 页 共 5 页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4.常用技法

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衬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往往先表现乐景乐情,而后转入写悲思、抒哀情愁情。 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事与想象之景事结合。

[由所学到所考]

设误角度解读 命题者故意在艺术手法上设置错误,如把本该是“拟人”的说成“比喻”,本选择题常见 设误角度(三) 手法判断失误 效果分析不准 该是“借喻”的说成“借代”,把“实写”说成“虚写”,把“正衬”说成“反衬”;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设置错误,把并非“生动形象”说成“生动形象”,把没有这种效果硬说成有这种效果等。如上面《阮郎归》第4题C项就是从“手法”角度设题。 二、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类诗歌的感情有的是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由教材到高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 材 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第 3 页 共 5 页

考场应对技法 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只要是选项中出现了“手法”术语,就要揣摩其判断是否准确。然后在精准把握内容和情感与艺术手法的基础上,看命题人对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