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6:01: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山居秋暝》教案

山东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周绪国 一、教材分析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歌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诵读诗歌,但不能较好地把握诗歌诵读要领,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对诗歌的重点词语和常用的艺术手法理解不深刻,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②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诵读的点拨引导,让学生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诗歌的重要词语、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五、教法分析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为了使学生感知领悟诗歌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诵读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合作探究法

通过互动的交流,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信息,给每个

1

学生实现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学习习惯。整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分析

一、激趣导入:(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课前营造气氛,单击“跳过动画”进入。

在唐代诗坛,有“四大天王”——诗仙、诗圣、诗鬼、诗佛,分别指谁?为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诗佛”王维的《山居秋暝》。下面,我们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目标(设计意图——重点难点)

从小我们就学习王维的诗歌,那么,王维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学生朗读) 三、走近作者(设计意图——知人论世)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山水田园诗表现什么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四、山水田园诗(设计意图——诗歌专题类型学习)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学生朗读)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王维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课下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下面,找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遍。读完以后,由你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五、诗歌鉴赏(设计意图——重视诵读感知,探究意境之美) (一)学会诵读

1、学生诵读,学生评价,学生再朗读。 (字音、停顿、语速、语气、语调、语重)

在朗读中,同学们把握了诗歌朗读的停顿、语气和语调,但是,语速和重音把握的还不是很好。下面,我们听一遍名家朗诵,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 2、录音朗读,体会感悟。

《山居秋暝》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意境优美。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感知诗歌

2

优美的意境。(板书:意境美) 3、学生齐诵,感知意境美

在课下预习时,同学们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有字词理解、句子表达、表现手法,还有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对这些问题做了分类,总结出以下四个问题。下面,由同学们分组思考谈论,最后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每两列一个问题,前后位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二)问题探究(小组活动讨论——自主、合作和探究): 1、首联哪一个字关键?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2、颈联的词序可作怎样的调整?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3、颔联和颈联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这两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上联的意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板书:自然美、生活美)

4、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理想美) 参考答案——

①明确:空,不是“冷清、空洞、空寂”的意思,而是指“清、静” ,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新,刚刚。晚,傍晚)

“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有如世外桃源,清静快乐。三是指秋雨过后,万物一新,诗人眼前一派空明洁净;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②明确: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用的倒装的手法。“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一是律诗押韵的需要; 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③明确:松林赏月图、明月清泉图、浣女晚归图、月夜捕鱼图。和谐。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衬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和勃勃生机。

颔联“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月照松林,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