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6:57: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4.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案 反思
4.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知道月相变化是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3.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能对不同的月相排序。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月相变化是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能对不同的月相排序。 【教学准备】
画有月相的纸牌、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教师: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教师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一个月中月相变化的规律。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个月中的月相变化。
(2)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自己的纸牌上画好这些月相。 (3)教师提问:观察图中的月相,哪些是你们曾观察到的?哪些是没有观察到的?
(4)学生根据经验回答。 2.试着给月相排序。
(1)学生根据前面出示的课件,给小组画好的月相纸牌排序。 (2)教师明确:小组合作,分别将月相按顺序排成圆形和一字形。 (3)学生小组内排序后展示排序结果,教师巡视后指导。
3.制作一个月相变化的纸牌。
(1)教师展示课件展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指导学生补充画好小组内的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纸牌。
(2)学生完成后,指导各小组参照课件展示,按顺序叠好纸牌,并翻动。 (3)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提问: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3.总结:一个月内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观察月球的运动。 【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的规律
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教学反思】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兴趣。
本节课我认真读教材,专心设计教学活动、准备课件、并向老前辈们多次请教,多次修改并确定整个教学环节,上了多次试教课后才上公开课,最后才来上这节课。通过这样的磨炼,感觉进步很大。但是,上下来发现还是不满意,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1.教师讲解过多,教师要时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也是整堂课气氛不活跃的主要原因。2.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是提出问题。3.缺少板书,如用PPT,最后课堂总结时,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进行罗列,提高课堂的实效性。4.对课件的处理还不到位。5.在知识上,学生对于画一个月的月相还有一定困难。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5.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案 反思
5.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学目标】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3.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4.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2.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学准备】
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
2.教师: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球——地球的卫星》。(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月球,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课件出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指名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观察照片后回答。
(3)教师进一步展示月球资料卡,学生学习记录后,自主完成随堂学部分的习题,教师巡视检查后视完成情况再次补充月球知识。 2.模拟制造环形山。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2)教师明确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围绕几个问题展开思考: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3)学生根据课本P52与课件展示的制作过程,分小组合作制作“环形山”。 (4)完成模拟实验后,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环形山资料图,在随堂学习题中画出简图并简要地用几个关键词写出特征。 (5)教师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3.比较月球与太阳的特征。
(1)教师课件出示太阳和月球表面的图片,学生观察后在维恩图中填写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指名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填写的维恩图,教师适当改正补充。 4.教师:关于月球,你们关心什么问题?把它们写下来,课后查阅资料。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总结月球的特征。
1.教师指名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月球特征。
2.教师汇总后修改补充。提问:根据我们现在对月球的了解,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设计】
月球—地球的卫星
1.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2.成因: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环节上,在了解月球科学知识的同时,我更加着重于对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整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了许多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我们没了解到,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观察月球并且有计划的记录,多查阅课外资料。
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基本的资料的判断有误,对学生的能力作了过高的评价。这说明自己在备课这个环节上还应该下功夫,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将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得失,努力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