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就业分析及对策探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8:18: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校贫困生就业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处于弱势的贫困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关注。本文以贫困生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基础,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影响两方面分析了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贫困生充分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随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举步维艰,而处于弱势地位的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出身贫寒的贫困大学生由经济弱势群体变成了就业弱势群体。分析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因素,继而提出可行性对策,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实现充分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

根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总数为630万,毕业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如果按照贫困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30%来算,我国每年有近二十万贫困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这对于原本就窘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群体因受到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在就业的各个环节中遇到了比非贫困生更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就业心理压力大、缺乏求

职技巧和渠道、求职失败次数多、签约时间滞后、应聘工作岗位满意度低、薪水报酬待遇低、转换工作成本高等问题。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外部环境分析

一是国家整体就业形势压力大,人多岗位少。从我国劳动力的总体需求来看,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各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面临着精简机构、淘汰富余人员的压力,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十分有限。而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来增加迅猛,整个就业市场总体供需状况相对趋紧。 二是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影响贫困生的公平就业。当前,用人单位公正选才方面仍存在缺陷,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据北京大学“高教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后的就业结果不平等,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

三是“资金式”扶助有局限,就业帮扶措施不到位。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更多地停留在经济帮扶层面,而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方面缺乏,在相关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滞后。

四是家庭经济困难影响贫困生就业能力培养,同时,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降低了他们的求职要求,限制了他们择业的范围,使他们失去了很多与命运抗争的机会。

2.从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一是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在大学毕业后求职期望值比普通大学生更高,一心想找个好工作,期望高薪水、好待遇,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 二是贫困生就业实力较弱,职业生涯规划缺失。贫困大学生大多接受的是相对薄弱的基础教育,教育观念较落后,在创新实践、组织协调、语言表达、人际交流等方面的体验较少,没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缺乏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和沟通,不知道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调整和完善,在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整体就业竞争能力不强。

三、促进贫困生就业的对策探讨

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应该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帮助,国家要完善促进贫困生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的法规和优惠政策,作为直接出口毕业生的高校,应该下大力气解决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就业主体的贫困生,更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自救。

1.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加大对贫困生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贫困学生就业困难的实际,制定贫困学生优惠奖励政策,设立贫困学生“三支一扶”专项奖励基金,鼓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