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4:11: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要素禀赋指

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假设有两个国家A和B,两种要素资本(K)与劳动(L),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来衡量两国的要素禀赋。一种是实物单位定义(physical definition),即用两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总量的比值来衡量。另一种是要素价格定义(price definition),即用两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值来衡量。

在实物单位定义中,A国的要素禀赋为A国的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B国的要素禀赋为B国的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如果,我们就定义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在要素价格定义中,假设劳动的价格是工资率(w),资本的价格是利率(r),则A国的要素禀赋为A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率,B国的要素禀赋为B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率,如果,我们就定义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在实物单位定义中,一国的要素禀赋为该国的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因而是单纯从要素供给的角度说明各国的要素禀赋。而在要素价格定义中,一国的要素禀赋为该国的资本价格和劳动价格的比率,而要素价格不仅仅取决于要素供给,还取决于要素需求。因而这两种衡量要素禀赋的方法有可能存在不一致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假设A国和B国在要素需求方面完全一致,而要素禀赋的差异完全由要素供给的差异引起,也就是说,一种要素的供给越多,它的价格就越低,一种要素的供给越少,它的价格就越高。因此,如果,则必定有,即无论用实物单位定义还是用要素价格定义,A国都是劳动相对丰裕

的国家,B国则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

表4-1-1 部分国家和地区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以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澳大利亚 37,854 英 国 加拿大 42,745 中国台湾 25,722 德 国 50,116 意大利 31,640 瑞 士 73,459 美 国 34,705 国家或地区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国家或地区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