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2《普通心理学》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19 23:42: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0022《普通心理学》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和心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入门课,主要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 单项选择

根据题干,选择合适的选项,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 2、 名词解释

给出相关名词的基本含义。 3、简答

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无需展开论述。 4、论述

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并展开论述,最好能结合实际,再整合进行说明。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 历史和现代的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现代心理学 (一)构造主义 (二)机能主义 (三)行为主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2)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派 (五)精神分析学派

主张对人的无意识进行分析,并认为人的行为受无意识支配(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七)认知心理学 (八)神经心理学 三、现代心理学的门类 (一)现代心理学的门类

1.理论心理学: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2.应用心理学: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场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含义:即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的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

含义:指通过对个人或团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研究、访谈、问询等,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三)心理测验法

1.含义: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分类

(1)按内容分类: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 (2)按形式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3)按规模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3.心理测验的三个基本要求:

(1)信度: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3)标准化:即编制心理量表的过程要系统化、科学化,检测过程也要系统化、科学化,对结果的解释也要严谨、客观,符合科学。 (四)调查法

含义:以大家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五)实验法

含义:指在可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的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的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而受到的影响,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科学研究的目的包括陈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要想达到此目的,惟有采用实验法。 如实验室实验:照明对反应时的影响

如自然实验:不同识记条件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根据结构和机能的不同,可以将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大脑皮层接受感觉通道中传来的神经冲动。 1.感觉区

(1)视觉区:视觉区是管理视觉的神经中枢,位于顶叶裂后面的枕叶内,控制着两只眼睛。 (2)听觉区:听觉区是管理两耳听觉的神经中枢,位于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每一半球的听觉区均与两耳的听觉神经连接。

(3)机体感觉区: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它接受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运动区 3.言语区 4.联合区

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一)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有对比现象,如先用冷水洗手之后再用手碰触常温的水就会觉得热。 (二) 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我们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依赖于我们的感觉为我们提供外界的事物的信息,比如颜色、气味、颜色等。同时我们内部环境的信息也是靠感觉提供的,比如你是不是饿了、口渴了等等。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人要正常生活的话,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包括了信息的平衡。人从周围环境当中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保证有机体必须的。信息超载或者信息不足都会给个体心理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感觉剥夺实验:这一实验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招募被试,每人20美元,告诉被试任务很简单,只需躺在隔音室的小床上,不要动,能呆多长时间就呆多长时间,其间还要问被试一些问题。给被试的眼睛戴上眼罩,耳朵塞上耳塞,手上戴上手套。这样被试的视觉、听觉、以及触摸觉就被剥夺了。结果一半被试在不到18小时就出来了。对被试进行心理测验,发现他们的各种能力普遍受到损害,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混乱,跳来跳去,不能明晰的思考,有幻觉、心情焦虑。有的甚至产生了神经质和恐怖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实验表明,虽然人的感官完好, 但如果人为地剥夺感觉,会使正常的心理机能遭到破坏。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

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列宁也说过: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二、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阈限产生感觉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二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就涉及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问题。 (一)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二)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的大小由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数值上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 如何计算差别感觉阈限:

韦伯:K=Δ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需要注意的是,韦伯定律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各种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在极端刺激(过强或过弱时)的条件下就不正确了。

第二节 视 觉

一、视觉的生理机制 1. 网膜的构造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可分为三层,按照光线传入的方向依次是,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

2.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功能

棒体细胞对弱光很敏感, 但不能感受颜色和细节,锥体细胞则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刺激,能分辨物体颜色和细节,但在暗光时不起作用。 二、视觉基本现象

光线的基本特性有:波长、强度、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反应光的这些特性时,便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

1.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2.色觉理论 (1)三色说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于1802年提出。其观点:他假定,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绿、蓝。1856年,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发展了托马斯杨的理论。他认为在人的视网膜当中虽然存在着红绿蓝三种不同的感受器,但是每种感受器并不是只对一种波长的波敏感,而是三种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但是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比如,光谱当中的长波同时刺激红绿蓝三种感受器,结果红色的感受器兴奋最强烈,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红色;这样三种感受器引起的兴奋得比例不一样,也就决定了我们产生什么样的颜色视觉。这种学说得到了一些生理学证据的支持,现在生理学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视网膜上确实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感光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刺激反应最敏感。 (2)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提出四色说: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第三节 听觉

人耳怎样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a. 频率理论

主要观点: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镫骨振动的频率高,

基底膜振动的频率就高;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镫骨振动的频率低,基底膜振动的频率就低。这样基底膜振动的次数的多少就决定了它向中枢发送的神经电的水平的高低。这种理论又被称为电话理论。 不足: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 b. 共鸣理论

主要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不足:比如我们所接受的声音的最高与最低频率之比大约100:1,而基底膜上的短纤维和长纤维之比大约是10:1,可见横纤维的长短与声音的频率的高低并不是对应的。 c. 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主要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盖膜就越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因而使有关的神经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组神经元,发出了声音频率的信息。 不足:虽然可以解释高频的声音,但是在500Hz以下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是相同的,无法解释。

d. 神经齐射理论

主要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第四节 味觉

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负责它们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的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 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 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

第四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1.定义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就是的对象与背景,又叫做知觉的对象性。 2.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首先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其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例:两歧图,背景和对象互相转换,知觉到的是不同的图案。

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受到前后发生的事物的影响,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

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指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适;应知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这就是知觉适应。

第三节 运动知觉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形式有:

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3.自主运动:即自主的、自动地产生的一种运动。

4.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四节 错觉的种类 大小错觉

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叫大小错觉。 1.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 2.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 3.垂直一水平错觉。 4.贾斯特罗错觉。 5.多尔波也夫错觉. 6.月亮错觉。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睡眠与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和快速动眼睡眠

第一阶段:脑电波是混合的,α波、β波和⊿波等几种脑电波都有,脑电波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人的身体状态处于放松状态,呼吸缓慢,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这一状态,处于轻度睡眠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这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的、波幅大的脑电波。人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很难被唤醒。这一状态大约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脑电波。身体状态处于继续放松状态。这一状态大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身体状态处于各项指标都变慢的状态,梦呓、梦游、尿床等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身体的各项功能性指标变慢。

第三、四阶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SWS)阶段,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否则的话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快速动眼睡眠

当上述的四个阶段过去以后,(持续的时间大约是1小时到90分钟,是有一定个体差异的),就进入到了快速动眼睡眠阶段。

本来在脑电波中表现的Δ波消失了,而出现了一种幅度很小,频率非常高的脑电波。这种脑电波和个体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非常相似。绝大多数的梦发生在这一阶段。在个体清醒状态下,也就是安静的,休息的状态下,脑电波是α波,在警觉状态下则是β波。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深度睡眠阶段的Δ波消失了以后,出现了一种和清醒状态非常相似的β波。同时睡眠者的眼球开始上下左右地移动,且通常会说一些梦话。此时,个体的身体状态,就会表现出一种象清醒状态,或者恐惧时候的反应。比如,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肌肉变得非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