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大二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4:37: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育学基础(大二上)

题型:

一、选择题:2分×10(20分) 二、辨析题:5分×4(20分) 三、简答题:6分×5(30分) 四、论述题:15分×1(15分) 五、案例分析题:15分×1(15分)

一、选择题 2分×10(20分)

二、辨析题(判断是非+说明理由) 5分×4(20分)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P64

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致而言,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的功能。劳动力指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而这种知识与技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完成。

2、教育具有科技知识再生产的功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并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凭借教育的传递。

3、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现代社会,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与科技、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成为科技更新的重要因素。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P65-66

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致而言,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总的来说,教育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以传播、继承与发展文化为己任,文化通过教育得以世代相传,不断地得到继承和革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传递——保存文化。这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社会通过教育将前人所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 伦理道德规范、科学技术知识,有计划地传递给下一代人。正是由于教育活动,人类文化才能一代又一代地承接下去而不致中断。

2、传播——丰富文化。文化的传播史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文化的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教育作为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就具有了丰富文化的过程。

3、选择——提升文化。文化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改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4、创造——更新文化。不断地创造和更新,是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文化诸层面的发展变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如果不伴以必须由教育形成的人的心理素质及各种观念的现代化,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只能是一个发育不全的畸胎,并不免流产。

3、教育万能论 P43-44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历史上的西想家与教育家们有过诸多的论述,其中之一是将教育视为解决社会一切问题的途径的“教育万能论”的思想。

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与正义的国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建立。

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洛克将他的教育万能说建立在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他将人性看成是一卷白素,环境或者教育就是燃料,可以给它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

对教育万能论进行精辟论述并对思想界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法国18世纪唯物论者爱尔维修。他的教育万能论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史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第二,教育是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爱尔维修看来,社会的发展与人的成长都依赖于教育,教育史万能的。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教育万能论是基于建立一个理想国而提出的,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是基于人性的完善提出的,其哲学基础是感觉主义的认识论,而爱尔维修则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教育万能论。

4、儿童在生活中所学到的 P268资料夹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 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 如果儿童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忍耐;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提高自己的身价; 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

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爱。 ----心理学家诺尔蒂

教育从来都是在点点滴滴中,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就是环境的产物,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方的谚语说:环境比遗传更重要。

群体是个体与社会的中介,任何个体都生活在群体中。学生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学生联合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5、学生群体(的作用)P264-268

学生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学生联合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群体在教育过程中地位:学生群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二、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1、班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班级环境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场所;班级活动为学生的社会化搭建了重要平台;班级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群体气氛使学生能感到班级的温暖、教师的可亲)

2、同辈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同辈群体为学生社会化提供必要条件;同辈群体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同辈群体为学生平等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辈群体为学生进步提供了竞争的环境;同辈群体除了具有正功能外,还具有副功能。)

3、参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学生群体凝聚力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凝聚力高的学生群体,其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大家彼此信赖、相互帮助,不愿离开这样的群体;凝聚力高的学生群体,其成员愿意更多地承担群体的责任;凝聚力高的群体,其成员的特点必然影响到学生群体。)

6、广义与狭义的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上说,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7、德育的过程 P361-364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教育认识和道德实践,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

1、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

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3、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4、德育过程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8、德育的概念 P355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概念可概括为:德育是指在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互动。

9、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P99-100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巨大: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这些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2、环境与人的发展差异。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充分的条件。相对于遗传素质来说,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3、环境与人的发展方向与水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与人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生存在物质资源匮乏、生产力落后的社会里,人的身心发展水平都普遍比较低,而生活在物质资源丰富、文化生活发达的社会里,人的发展水平会大大提高。

4、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环境不能决定一切。人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需要等对环境作出反应,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不一样,其发展结果也就不同。

10、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P89-93

人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教育一定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面临不同的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因此,教育就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征展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