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务袁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13:10: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扬的文人章克标,四十年代曾有过一段落水的日子,任职于汪精卫政府的宣传部。他在回忆录《九十自述》中,记载了袁殊跟他说过的一些情况:

此外被任命过作次长的,后来还有章克及袁殊等人。章克不知何许人也,袁殊则是中共党员,曾经办过《文艺新闻》。后来为日本方面利用,不知依靠的是什么背景,办了一张《新中国报》,比日方办的《新申报》要生色得多。既然是报人,自然要到宣传部来挂号,来任次长了。当然他不会满足于这个空名,后来又去了苏州,在江苏省政府里当了个教育厅长,在拙政园里办起教育事业来了。此人不知为什么,一到宣传部,就认我为‘老师’,说是他在立达学园读过,他原来名字叫袁学易,是袁绍先的本家弟弟。袁绍先是匡互生先生的好友好助手,办立达学园当事务主任,出力很多。我在立达学园教过些时间数学,可能他是听过课的,但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进入立达中学就读,是袁殊一生中重要的转捩点之一。 刚入立达不久,他就遭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著名五卅运动。学生和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大游行,十四岁的袁殊,作为立达中学的学生代表和宣传员,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下午三时,游行队伍集中于公共租界南京路老闸捕房门前,英巡捕开枪射击,打死打伤百多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亲眼目睹流血事件的发生,少年袁殊没有感到丝毫畏惧。他和这场运动的灵魂人物、来自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的学生代表刘真如、邵华、冷隽等人一同商量,看如何带领队伍继续前进。年纪比袁殊大得

11

多的刘真如、邵华等,“看着这位少年沉着冷静、善动脑筋的样子,几位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不由自主地纷纷点头,听他安排行进路线。少年时的袁殊,便显示出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才干,和这些大学生成为好朋友。”

1925年秋,立达中学搬迁到位于江湾的自建校舍,增设高中部和艺术专修科,改名为立达学园。因为袁绍先的关系,袁殊的学费是免了,生活费怎么办呢?母亲贾仁惠能给他的,每个月只有几个铜板,作为礼拜天回家的车费。可就连这几个铜板的车票钱,他都舍不得花,宁愿步行往来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省下钱来买纸笔。

学费不用交,餐费交不起。每到开餐的时候,袁殊也大摇大摆的跟着老师、同学一起走进食堂,堂而皇之地坐下来拿起碗筷开吃。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在立达的老师和学生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了。立达学园之所以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所非常著名的学校,名师汇集之外,更在于它的办学宗旨。

立达学园之名,源于孔夫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中国自身传统方面来说,这本是“仁者爱人”最的最高境界。同时,匡互生、袁绍先诸人,也是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带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柏拉图理想国的色彩,实行互助生活,成为立达的办学宗旨之一。袁殊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在立达上了两年的初中。尽管家中一贫如洗,衣着也是破破烂烂,但他不仅没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自己也没有丝毫的自卑感,并且相当活跃,充分展现出他的某些卓异才能。

12

在江湾,袁殊和同住一宿舍的高中生黄其启,别出心裁地办了一份“窗报”,即在宿舍的玻璃窗上不定期地“出版新闻报纸”。形式估计和我们熟知的墙报差不多,内容则大多是道听途说得来的消息以及他们自己的评论。为了扩大消息来源,袁殊和黄其启还和复旦的大学生们交起了朋友,对之进行“采访”。一时间,这份独一无二的“窗报”,居然引来不少的读者,甚至还包括教员,袁殊也因此赢得了“报馆先生”的称谓。

借助于立达学园这个平台,袁殊的社会活动能力确实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但立达也给他带来一个不好的方面:他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成为所谓的“黑色青年”。

无政府主义是个很大、很复杂的名头,关于它,我们只简单地说三点。一是在西方,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互为对立的两种主义,处于水火不相容的状态。二是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同时传入中国,“五四”之后达到鼎盛,但二者并不像在西方那样泾渭分明,反而时常搅合在一起,之后才逐渐分离。三是鼓吹暗杀,匡互生和袁绍先都曾策划或参与过暗杀活动。袁殊后来的行动证明,他所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极深。

都说袁殊是个奇人,他一生的经历,的确颇多奇特之处。单说他坎坷曲折的人生之旅,不论是饥寒交迫、颠踬流离的青少年时期,还是与虎谋皮、波诡云谲的特务生涯中,每到一个紧要关头,都会有贵人出来拉他一把,从而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在这些人里,刘之纲是一个,袁绍先是一个,邵华也是一个。这三个人物都不简单,对中共

13

隐蔽战线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刘之纲这个人物。我们后面还会讲到他,这里且不多言,先说说袁绍先和邵华。

袁绍先(1893-1985),字尔康,长沙县河西都九甲(今长沙市望城区霞凝街道)人,是著名的劳工运动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 1918年,在湖南面粉公司当会计的袁绍先,趁湖南省银行钞票贬值的机会,低价买进钞票,拿来归还银行贷款,由此发了一笔财。1919年底,毛泽东在长沙发起反对湖南督军、皖系军阀张敬尧的“驱张运动”,袁绍先和在楚怡学校任教的匡互生,都积极参与其中。1920年初,毛泽东等人赴北京等地进行“驱张”请愿活动,袁绍先还拿出三百银元作为他们的经费。同年底,湖南工人运动的先驱黄爱、庞人铨以及萧同兹等发起成立湖南劳工会,袁绍先加入该会。1921年,毛泽东参加完中共一大回到长沙,为解决党的活动经费问题,在望麓园开设织布厂,袁绍先投资五百银元入股。

1922年1月16日晚,黄爱、庞人铨、萧同兹等劳工会主要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罢工事宜。由于计划泄露,湖南省长赵恒惕便以“宣传无政府主义、勾结土匪”为名,将黄爱、庞人铨二人抓捕,并于17日晨杀害。湖南劳工会也被查封,萧同兹逃到汉口,在《江声日报》撰文揭露血案真相。袁绍先则和李泰阶、李鸿盛、易子铸等谋划刺杀赵恒惕。

3月的一天,赵恒惕参加完长沙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科学演讲开幕式后,李泰阶等人向赵恒惕坐的轿子投掷炸弹,但只伤了轿夫。赵恒惕安然无恙,悬赏银元五百,限期破案。李泰阶躲回故乡平江,旋

14

即因叛徒告密被捕,于4月11日就义。袁绍先逃亡上海,直到1924年春才潜回长沙。此时,毛泽东主持的文化书社资金短缺,袁绍先捐资五百银元,使之度过难关。

不久,因赵恒惕仍将袁绍先作为谋炸事件的首犯,继续进行通缉追捕,他只好再次避走上海,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协助匡互生创办立达学园。萧同兹也于1924年6月来到上海,并加入国民党,在环龙路44号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工作,成为马超俊的得力干将。同袁绍先一样,他也目睹了袁学易晕倒的那一幕。

1925年,毛泽东走进了立达学园,来找袁绍先,恰好赶上他外出未归。毛泽东给他留了一张便条:“前次文化书社借五百元,尚未归还,望能一晤。”袁绍先回来后,看见这张条子,连忙把它当成宝贝给收藏起来。此后二十四年中,他的经历颇为坎坷,这张条子却始终保存完好。

1949年共产党坐了江山,袁绍先拿着毛泽东写的便条,跑到北京去“讨债”。这份情,毛泽东自然是要还的。经他推举,湖南省政府安排袁绍先担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后改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85年4月,袁绍先在长沙逝世,终年92岁,堪称仁者多寿。 邵华,字健工,安徽颖上人。中学毕业后,考入厦门大学。1924年春夏之交,厦大发生学潮。300多位师生激于义愤,于1924年6月集体离校,并组织代表团到上海,请求前厦大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9人,筹备重建新校。后由王伯群捐资2000银圆作为基金,在上海筹办“大厦大学”,后来定名为“大夏大学”。邵华即转入大夏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