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10:49: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1.3.2、经文歌:13世后半叶最流行的复调体裁是经文歌。它是从巴黎圣母院复调音乐中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段落一克劳苏拉派生而来的。在那里原来无词的上方声部在加上新的歌词后,便被称作经文歌。最典型的经文歌有三个声部,上方两声部可以各自采用世俗内容的歌词。
1.1.3.3、新艺术:14世纪,法国音乐中出现了新的风格,包括一些新体裁的确立、作曲方法的标准化和记谱法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新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作曲家和诗人菲利普?德?维特里在1325年前后完成了一本名为《新艺术》的理论著作。虽然该书主要讨论了记谱法的革新,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后来,一些音乐理论家便采用“新艺术”这个词来特指14世纪(特别是早期和中期)的法国音乐,以区别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的”古艺术”时期。
1.1.3.4、众赞歌:众赞歌是路德教会的赞美诗。它的歌词通常是分节体的德文诗歌,配以单声部的旋律。路德自己为早期的众赞歌写了很多歌词,可能也写了其中的一些旋律。在音乐上,一首典型的众赞歌是短小的,旋律易于演唱。有新创作的,也有用格里高利圣咏改编的,还有一些用流行的世俗旋律填词而成。这些众赞歌很快便成为一些作曲家进行复调创作的基础,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3.5、 清唱剧: 清唱剧是十七世纪产生在意大利的一种声乐体裁。它采用宗教题材,歌词是拉丁文或意大利文的;它不需要舞台表演,情节由一个叙述者进行描述;它通常分为两大部分,用一段布道把它们分开;它的风格和歌剧很接近,除了宣叙调、咏叹调和乐队部分,合唱在其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1.1.3.6《赋格的艺术》、:巴赫在晚年的一部重要的器乐作品,在巴赫逝世时尚未完成,其中包括用一个主题创作的一系列赋格曲。巴赫在这部作品中囊括了对位法的各种技巧,如卡农、倒影、逆行、减缩、扩张和密接合应等等,实际上对自己一生的复调创作进行了最后的总结。
1.1.3.7、喜歌剧:喜歌剧是前古典主义时期在意大利首先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歌剧形式。它通常包括的角色不多,常对喜剧性的人物进行讽刺,脚本多采用现实题材,通常用方言写成。咏叹调的旋律比较简单而动听,并使用宣叙调(其它国家的喜歌剧使用对白)o喜歌剧的出现代表了对正歌剧的一种反抗,它的历史意义在于顺应了“启蒙运动”要求艺术“返回自然”的趋势,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形式,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音乐中的民族主义。
1.1.3.8、意大利牧歌:(16世纪)1520年代,一种新型的世俗歌曲出现在意大利北部,这就是牧歌。从1530年到1600年,先后有两千多卷牧歌集出版,这促使意大利牧歌的影响遍及欧洲,也使它成为16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它通常是四或五声部的合唱,注重音乐对歌词的表现。
1.2.3.1、圣咏:大部分现有的中世纪音乐都是基督教(实际上是天主教)的仪式音乐,这些音乐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它可以被称为平咏、素歌、格里高利圣咏或者只叫圣咏。
6
1.2.3.2、英国迪斯康特: 15世纪英国作曲家在声部之间不仅采用音对音的对位手法(即“迪斯康特”),而且允许自由地运用三、六度音程,使音乐具有一种更加平易、单纯和悦耳的音响。当时,这种手法对欧洲大陆的勃艮第乐派产生了很大影响。
1.2.3.3、《奥菲欧》: 蒙特威尔第在1607年为曼图瓦宫廷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同样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奥菲欧和尤丽迪茜的故事。全剧由五幕组成,每一幕表现情节发展的一个阶段,蒙特威尔第所写的音乐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声乐和器乐的风格,使之成为早期歌剧的一部杰作。
1.2.3.4、双呈示部:在古典主义暑期的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通常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呈示部由乐队演奏,主要主题和副部主题始终都保持在主调上;第二个呈示部由独奏乐器演奏,副部主题转入属调。
1.2.3.5、室内鸣奏曲:室内奏鸣曲是一种巴罗克时期器乐合奏的乐曲,它由一些风格化的舞曲构成,是古组曲的前身,这些舞曲通常包括:阿拉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
1.2.3.6、佛兰德乐派:佛兰德乐派是继勃艮第乐派之后的又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乐派,它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中叶的佛兰德地区,这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历史上的地区,包括法国北部的一部分、比利时西部和尼德兰(荷兰)沿北海的西南部地区。佛兰德乐派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时间持续较久的乐派,涌现了较为众多的作曲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克雷赫特、若斯堪和拉絮斯等人。
1.2.3.7、《费德里奥》: 是贝多芬唯一的歌剧,1804年到1805年创作,1806和1814年修改。贝多芬在这部歌剧中表达了和《英雄交响曲》类似的革命精神。情节围绕着女主人公雷奥诺拉展开。她女扮男装,到监狱中营救她的丈夫。崇高的勇气和自我克制的主题通过贝多芬具有英雄气概的音乐表现出来。歌剧三易其稿始获成功,贝多芬为它先后写的四个序曲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1.2.3.8、变奏曲:变奏曲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变奏曲是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
1.3.3.1、四音音阶: 古希腊音阶的基础是四音音阶。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音程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 自然音的Mi—Re—D o—S i 半音的Mi一#D O—D o—S i
7
等音的Mi一D o一↓D o—S i
1.3.3.2、《音乐的体制》:中世纪早期哲学家波依蒂乌的著作,书中对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对中世纪的音乐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些理论包括了关于音、音程、音阶和调式的重要概念。
1.3.3.3、特罗威尔 十二世纪中叶,在特罗巴多的影响下,法国北部也形成了一个游吟诗人聚集的中心。这些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威尔”,他们用现代法语的前身(奥依语)写作,在歌曲的形式和内容上几乎是完全模仿特罗巴多,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些歌曲盛行于1170—1240年间。
1.3.3.4、莫扎特的《海顿四重奏》:莫扎特有六首弦乐四重奏是献给海顿的,它们是成熟的古典风格的杰作,作于1782—85年,是莫扎特到维也纳以后的作品,其中运用了持续的主题发展和大量的对位织体,并使四个乐器之间的对话更加平等。
四、听辨题,写出以下所欣赏的10首乐曲的名称及作曲家名字(每题2分,共20分) 1、 2、3、4、5、 6、7、 8、9、 10、 PS:选其中10首
1.1.4.1 、弥撒曲《教皇马塞拉斯》(帕莱斯特里那) 1.1.4.2、《回声》(拉索) 1.1.4.3、《田园康塔塔》(A·斯卡拉蒂) 1.1.4.4、《春》(维瓦尔第) 1.1.4.5、《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巴赫) 1.1.4.6、《弥赛亚》合唱:有一婴儿为我们而生(亨德尔) 1.1.4.7、《弥赛亚》合唱:哈利路亚(亨德尔) 1.1.4.8、《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 1.1.4.9、《法国组曲》片段(巴赫) 1.1.4.10、《奥菲欧》中奥菲欧的咏叹调《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么活》(格鲁克) 1.1.4.11、《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 1.1.4.12、《费加罗婚礼》中的《你们可知道》莫扎特 1.1.4.13、《费加罗婚礼》中的《伯爵夫人咏叹调》莫扎特 1.1.4.14、《魔笛》中的《我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莫扎特 1.1.4.15、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1.1.4.16、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1.1.4.17、莫扎特:《C大调第41“朱庇特”交响曲》(K.V.551) 第一乐章 1.1.4.18、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1.1.4.19、贝多芬:合唱交响曲 1.1.4.20、《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8
1.2.4.1、四声部弥撒:《圣哉经》(威廉·伯德)
1.2.4.2、《D大调长笛协奏曲》(维瓦尔第) 1.2.4.3、《E大调键盘奏鸣曲》(D·斯卡拉蒂) 1.2.4.4、《D大调键盘奏鸣曲》(D·斯卡拉蒂) 1.2.4.5、《婚礼康塔塔》:(巴赫) 1.2.4.6、《马太受难曲》(巴赫)
1.2.4.7、加伏特舞曲(拉莫) 1.2.4.8、《G小调羽管键琴组曲》(亨德尔) 1.2.4.9、《D小调大协奏曲》(亨德尔) 亨德尔1.2.4.10、《英国组曲》片段(巴赫)
1.2.4.11、康塔塔《上主是我坚固保障》(巴赫) 1.2.4.12、《女仆做夫人》终场二重唱(佩尔戈莱西) 1.2.4. 13、《G大调长号协奏曲》(莫扎特) 1.2.4.14、《G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莫扎特) 1.2.4.15、《唐璜》第一幕第三场二重唱《把手给我》莫扎特 1.2.4.16、《D大调第104“伦敦”交响曲》第一乐章 海顿 1.2.4.17、《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第二乐章 海顿 1.2.4.18、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
1.2.4.19、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1.2.4.20、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1.3.4.1、《F大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C·施塔米茨) 1.3.4.2、《F小调钢琴变奏曲》(海顿) 1.3.4.3、《G大调第三大提琴协奏曲》(博凯里尼) 1.3.4.4、《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莫扎特 1.3.4.5、《g小调第40交响曲》(K.V.550)第一乐章 莫扎特 1.3.4.6、《小夜曲》第二乐章 莫扎特 1.3.4.7、《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戏虐”第四乐章 莫扎特 1.3.4.8、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春” 1.3.4.9、亨德尔:水上音乐
1.3.4.10、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秋”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2题,30分)
1.1.5.1、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和特征: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成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I,在位于590—604)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苏歌(plainsong)。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4世纪以来,基督教从地下走向公开,迅速向各地传播,基督教
9
的礼拜典仪也开始要求从原始状态步入完善和规范,不同地区的基督教会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礼拜方式和圣咏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约8、9世纪,它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西欧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格里高利圣咏是罗马教会和世俗王权相互利用的结果,它不过是政教联姻在音乐上的一个产物。最开始从罗马带到高卢的圣咏可能只是词而没有音乐,为了让法兰克人掌握罗马圣咏,必须兴办歌唱学校,并从罗马引进歌手。为了让罗马圣咏能在高卢更好传播,查理大帝要求阿尔昆记录、增补并完成圣咏歌谱,这样的结果是,圣咏的吉普在高卢比在罗马得到更早的发展。罗马的音乐是通过口传进入高卢的,当它在新的土壤中生长时,一些高卢当地的礼仪音乐因素不可避免地被融合与外来的罗马圣咏,这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圣咏——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它肃穆、节制,最大的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其最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格里高利圣咏的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音乐服从于唱词。由于其宗教的性质,因此旋律音调一般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尔四、五度上行跳进后往往反向缓慢下移,音域经常控制在比较狭窄范围。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根据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情况,礼仪歌唱圣咏大致又可以划分出三种类型,这也是圣咏的三种风格,它们使用于宗教礼拜活动的不同场合: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格里高利圣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音乐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这些: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 1.1.5.2、巴赫的声乐创作及其历史地位:巴赫(J.S.Bach,1685—1750)是巴罗克晚期的德国作曲家,在他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声乐作品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中主要包括大量的宗教康塔塔和一些世俗康塔塔,以及受难乐、清唱剧和弥撒曲等。在1723年到1729年期间,巴赫为莱比锡几个主要教堂的路德教仪式创作了四套可供整个教会年使用的康塔塔,每套有大约60首,共200多首保存至今。康塔塔在念福音书之后演唱,经常是用音乐对福音书的内容加以评论。巴赫也有一些康塔塔是对自己以前作品的改编。他的很多康塔塔包括以众赞歌的歌词和旋律为基础的乐章。这样的众赞歌康塔塔一般用一首基于众赞歌曲调的合唱开始,并以同一首众赞歌简单的四部和声式的合唱起来结束。中间的乐章通常是咏叹调、重唱和宣叙调,常常改编众赞歌歌词,有时也引用众赞歌的旋律。例如他著名的康塔塔《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中》和《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除了宗教康塔塔,巴赫还写了少量的世俗康塔塔,其中最著名的有《太阳神和牧神的争吵》、《咖啡康塔塔》和《农民康塔塔》。在这些作品中,巴赫运用了一些属于“华丽风格”(galant style)的新手法,例如避免精致的伴奏,优雅而平衡地分成两个呼应乐句的旋律等。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和《约翰受难乐》用音乐表现了《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描述。它们是为了莱比锡教堂在受难节期间演唱的需要而创作的。在这两首受难乐中,一个独唱男高音担任了福音书叙述者的角色,其它的人物分配给各位独唱者,它们演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表达群众的的情绪,对情节加以评论,演唱全曲首尾的两个大型乐章以及用四部和声谱写的众赞歌。这些作品实际上已超越了宗教仪式音乐的局限,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集中体现了巴赫作品中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