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5:41: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晋灵公不君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 2分析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学习难点:春秋笔法的内涵 一、本文文学常识简介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

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正音

靡( )不有初 奢靡( ) 靡靡( )之音 衣冠( ) 弱冠( ) 冠( )状动脉

骤( )然 衮( )职 翳( ) 箪( )食( )壶浆 厌恶( ) 恶( )心 恶( )人 宿舍( ) 住一宿( ) 星宿( ) 通假字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 ( 通 ) 2宣子田于首山 ( 通 )

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 通 ) 4反不讨贼 ( 通 ) 5衮职有阙 ( 通 ) 三、疏通文意,将画线句子翻译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翻译:1、 2、 3、 。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思考:从本段,你可以看出鉏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翻译: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免之”的解释?

思考:灵辄是一位怎样的人?

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翻译: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四、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五、理解“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士季。

B.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后的根本目的是要攻杀赵盾。提弥明发现情况及时施救,最后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C.赵盾对君主尽忠,对他人行善。在首阳山打猎,曾救过一个叫灵辄的人。

D.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贬斥晋灵公的调子,并预示晋国将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文章从多个层面,以生动的材料集中表现晋灵公的残暴和可悲的下场。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简称。

B.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C.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春秋》是历史文献集,《尚书》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列入经部。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D.本文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课外成语补充:

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成语故事简介 春秋时代,晋灵公为了个人享乐,建造九层高台。他下了一道命令:不准任何人,朝见规劝。大臣苟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苟息劝阻,命卫兵张弓搭箭,只要苟息一劝谏,立即射死他。苟息见了这种架势,却不慌不忙地说:臣想表演一个小技艺给大王看看。晋灵公这才放下了心,问道;你表演什么小技艺呀。苟息说:我能把十二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在加几个蛋。晋灵公听后非常感兴趣,立即放下弓箭,让苟息给他表演。苟息很认真的把棋子堆起来,在加鸡蛋,看的人不由叫起来:“危险!”苟息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灵公说:你说来听听。苟息说:为了建造九层高台,劳民伤财,邻近的国家都想趁机侵略,我国处境危险极了。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为成语“危如累卵”,意思是危险的像垒起来的蛋一样,形容极危险的局面或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