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10班 浅谈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5 2:22: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分析与探究

(一)情感对于认知的影响

人对于外界的认知是受到主体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情感等主观的、非理性因素制约的。主体认知客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实践主体在其主观基础上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整理、重组的过程。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借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2]。情感是非理性成份的一个重要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认识活动,使人的认识活动成为“活生生的人的活动”。

情感对于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情感提供主体进行认知活动的动力。积极的情感能引起主体对于认知对象的兴趣从而产生认知行为;情感影响主体在具体认知行为中的思维判断力;情感可令主体克服认知过程中的一些困难。

2、情感左右主体对于认知对象的选择。外界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主体在进行筛选时,往往趋向与自身情感相符的事物。

3、情感影响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加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重组并加以概念化的过程。我们所认识到的客体,也都是经过思维加工过的客体。

上述三个方面中,以第三点最为重要,因为其决定了主体对客体的最终认知。而情感对认知的影响,遵循一些规律。 1、利益为本规律

主体对于信息的选择,遵循其本身利益需求。如同一份报纸,失业者专注于招聘广告,时事评论家则关注热点新闻。

2、物以稀贵规律

人们容易对稀少或独特的事物表现出特别的热心和关注,这是由使用价值的边际效应规律决定的。批改学生作文时,写的极好或极差的往往使教师印象深刻;在聚会上,如果所有

5

人都侃侃而谈,那么沉默寡言的人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喜新厌旧规律

人们在选取信息时,往往对陈腔滥调置之不理,而趋向于接受新鲜事物。其价值根源是:人之所以“喜新”,是因为新的信息往往带来更高的价值;人之所以“厌旧”,是因为旧事物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其生命力和价值特性逐渐退化。

以上三个规律主要应用于信息选择,以下规律主要适用于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加工。 4、缺憾敏感规律

当人存在某种品质缺憾(生理缺陷、行为缺陷和精神缺陷)时,就会对与之相关的人、事物、语言、符号等表现出高度的情绪敏感性。例如,当女孩长得肥胖时,她就非常忌讳别人提及与肥胖有关的人、物品、语言、符号等,甚至把他人正常的信息表达理解为恶意的语言攻击。

5、以己度人规律

当人对金钱、地位或色相有着特殊的偏好时,总会觉得别人也有此特殊偏好;善良的人通常容易善解人意,恶毒的人通常容易恶解人意。对于信息的理解,也因主管情感因素产生了偏差,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己度人规律的价值根源是:当不了解他人的情感倾向或价值取向时,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情感倾向或价值取向来推测他人,以降低自己在推测他人情感或价值观过程中所出现的总误差。 6、对号入座规律

当怀疑某人干了不正当的勾当时,人总会找到种种“证据”来证实这种怀疑;当觉得某人跟自己过意不去时,往往觉得他所做的每件事、所讲的每句话都是有意针对自己的。猜想“她一定暗恋我吧”,于是她的种种行动都像是小鹿乱撞。主体对于客体的接受常常符合其心理期待, 不自觉地强化和夸大那些肯定和支持它的价值依据或价值事实,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和缩小那些否定和反对它的价值依据或价值事实,从而使它得以成立。

6

(二)人文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1、对本文中所涉及的“人文”和“认知”内涵及二者联系的阐述 (1)人文与认知的内涵 Ⅰ 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本就无法用言语说清道明。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辞海》中如是写道。

人文,即人的文化;文化——“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对这个名词的一般解释是:以群人共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使 得群体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也使他们与周围环境和睦相处;或者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秦秀娟,2006)[3]

则人文即是人在以人组成的社会中意识、思想、行为所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现象。该种文化现象自然包括所能够被大众接受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也包括独特的、新异的、不符合大多数人思想逻辑的,但它们的起点和终点都会落在“人”上。

“人文”一词所涵盖的意蕴千秋万象,而本文中所涉及的“人文”,我们将其看做一个囊括打包起来的整体概念,并不细究其内部变幻与发展,只是将其作为人这一“思考体”思考时所处的某种环境,包括宗教、政治、社会环境等——并且这一“人文”环境是普遍的且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即“正常的”、“流行的”,来研究在人作为“生命体”所处的大环境中,这种环境(即标题所指“人文因素”)在整体上对于人认知的影响。

Ⅱ认知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动。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人们感知事物时需要以注意为前提,并从众多信息中将有用的信息筛检过滤,储存到记忆系统,继而形成表象和概念。人在认识事物时会联系和抽象这些事物的内外部规律。这种认识要靠思维过程来进行,所以人类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中国数字科技馆网页,更新日期不详)[4]

从最直接的人类生理系统开始,人类认识这个世界,便有了一套自己的程序与方式。人类认识世界从感觉和知觉开始,到判断和决定结束。我们可以大致的将前者划为生理过程,而后者则为心理过程,即人类思考、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主观辨识和理解的过程。 本文所要研究的“认知”的过程,取对认知的狭义理解,即为后者——人类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主观辨识和理解的过程。

(2)本文涉及的“人文”与“认知”的联系

只要是作为“思考体”生活在群居社会中的人,在本文狭义上所指的“认知”过程中就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这环境就包括本文所引入的“人文因素”。

7

而这些环境又是由人类所创造,即人文本身并不存在,人文是人类在思考、交流、活动等行为中创造出来的。则人与人文互相影响并共同发展着。

2、人文因素对人类认知影响的分析

人文是人类在思考、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现象,如观念、风俗、宗教、政治等,而后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潜在环境,即人文环境。 克里希那穆提在《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中说道,“我们被偏见遮蔽了,不管是宗教、灵性上的偏见,还是心理学、科学上的偏见;我们也常被日常生活中的忧虑、欲望和恐惧所遮蔽。我们听东西时,就带着这些屏障。因此我们真正听到的,是自己的噪声、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别人所讲的。要抛开我们的惯性、偏见、嗜好、抗拒去听,并超越字面的表达,得到即刻的了解,那是相当困难的。”(克里希那穆提,20世纪50年代)[5] 人类生活在一代又一代前人编织下来的环境中,人们改变着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在更多时候同时也被生活环境影响着。

人类思想活动的基础——对世界的认知,即人类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主观辨识和理解的过程,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当时当地不同人文环境的影响。

如上文所提到的,本文将“人文”看做一个整体的概念,一个普遍的环境,所以下文的分析中并不会把人文分解成宗教、制度、风俗等具体的形式来研究它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也不会把独特的、小众的人文现象列入研究范畴,而是从全文的大视角来分析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中的人文因素。

经讨论研究总结,人文因素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人文环境模式造成人类认知的不纯粹性及通向性

宗教、制度、社会观念、风俗等的不同的地区,人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皆有不同;究其根本,则是人文环境所给予的模式不同,造成人们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主观辨识和理解的方式不同。所以生活在同一人文环境中的人们,往往会具有相似的辨识及思维方式;而同一人文环境中与大多数人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大多会往同一方向发展。 人类到了有独立的意识的年龄以后,对世界的认知就总是会建立在其生活的人文环境所给予的影响之上,因人类的认知具有模仿性及叛逆性[6],从而造成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认知的不纯粹性和同一人文环境下的通向性。

(2)人文发展状况是人类认知具有局限性和错误性的因素之一

人文发展状况——封闭或开放、落后或先进,同样会影响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简单打个比方,对于只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这片土地给他什么,他就认为这个世界有什么、在这片土地上什么是错的,他就认为无论到哪里这个东西永远是错的;同样,这片土地没有什么,他就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在这片土地上什么是对的,他就认为无论到哪里这个东西永远是对的。

人文环境的封闭或落后,例如15世纪前的各个大陆、直到现在依然极度贫穷、过着原始生活的一些地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认知都是具有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错误

8

性的;因为人文环境的封闭或落后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封闭或落后。同样,生活在人文环境开放或先进地区的人们,也不可避免的在认知上具有局限性和错误性。因为人文总是不断变化着、发展着,今天认为先进的,未来也可能变得落后愚昧。

(3)人文发展与人类认知发展相互影响

人们生活在前人一代代编织造就的人文环境之中,一部分人会随着自身的成长与成就影响着自己所生活的人文环境,从而使人文不断的发展着、进化着,而每一代新生的人们,又会受到经上一代影响了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如此循环,人文与人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所以人文进化发展的历程,也与人类认知发展的历程相互影响着。

例如15世纪的地圆学说的兴起、黄金热与传播宗教的愿景,进一步煽动了欧洲社会及欧洲航海家们探险的热情,才有了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三)道德观念对于人类认知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比如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中总是会有所不同,对于这件事情的道德判断也会有所不同。简单的来说,在不同的环境中社会对于一件事情在道德上的判断水准无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也就是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从道德角度出发对这件事情形成的认知也会不尽相同。认知一词最早是承认父子关系的法律用语,后用于哲学、心理学等领域,而其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道德的是非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类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造成影响,是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之一。

在17世纪的英国,天赋观念论十分流行,占领了大学的讲坛,新思潮的英国剑桥柏拉图学派纷纷撰文或讲演,大肆彰显和宣扬天赋观念说。经院哲学家们为了维护神学和经验哲学的权威,用一些所谓天赋的绝对真理或教条来限制人们的思想,抹煞经验事实。而此时英国哲学家洛克认识到,不打破对天赋观念的迷信,便不可能树立经验论的权威。洛克的经验观念论正是对整个西欧天赋观念论的勇敢挑战。他提出“白板说”,假定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道德亦是如此。

在古代一些国家,父亲死后要由儿子来娶自己的母亲;有的地方父母老了到了一定时候就要被杀掉;还有的民族以能多吃掉敌人为荣,如此事件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要说是道德问题,简直就是令人发指的禽兽行为。(魏屹东,2008)[7] 所以洛克说:“人们只要仔细观察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