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8:09: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练案7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本练案共12题,每题3分,共36分,用时36分钟
一、接轨训练(18分)
(一)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分。 (9分每小题3分)
公章古称官印,是行使权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别名。从古书记载来看,官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关于官印起源,汉代《春秋合诚图》里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尧与太尉舜坐在舟中泛游,忽然,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尧。这图书装在一个赤玉匣子中,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加盖了“天赤帝符玺”的印章。这说明,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
官印的规格经历了从紊乱到齐整的整饬过程。《古玺汇编》中战国时的官印,一颗编号为0007的“君之信玺”的边长才两厘米半,另一颗编号为0227的“左禀”印章的边长,倒有三厘米。而《封泥汇编》中的两汉官印,不仅低级官印比高级官印大得多,其印面形制也“百花齐放”,有的极为方正,有的近似长方,有的四角呈弧形,还有圆形和椭圆形的,估计多为因材治印,逮到一块什么样的材料便做成什么样的印面。至于印文的书写以及自左分行还是自右分行的排列方式,同样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循。
官印的设置和保管是十分谨慎的。宋代《职制律》关于机关申请置印的规定:“诸官司应铸印记,先具以某字为文,保明申所隶,再行审验,关申尚书礼部。”如因旧损需换新印者,“给讫限,当日以旧印申纳尚书礼部棰毁”。也有先锉去印面一个角,集中销毁的。作废公章仍完好保留在世间这种事情,绝对不允许发生。
官印的使用程式及责任人员,也有严格规定。以唐代中书门下即政事堂的“堂印”为例,凡需要用印的公文,必须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誊写、校对后,再由“堂头”(相当于政事堂的办公厅主任)审核,审核无误后,方可盖印。
明朝宣德年间,御史李浚奉命赴浙江钱塘县督办粮储事宜。当地的县令是个阴险狡诈之辈,准备暗中设计陷害李浚,便将一名心腹安插到李浚身边做仆役,伺机偷走了官印。当李浚办公用印时发现官印被盗,便断定与县令脱不了干系。一天晚上,他盛情邀请县令来府宴饮。正当两人酒酣之际,院内浓烟突起,仆人惊慌通报,李浚连忙起身进密室取出印盒交给县令并大声吩咐:“官印重要,请妥善保管,明日送还,眼下救火要紧??”说完不容县令推辞,离席救火而去。捧着空印盒回家的县令坐卧不宁,彻夜难眠,左右为难,越想越怕。第二天只得把那枚刚刚偷来、预谋加罪李浚的官印重新放回印盒之内,小心翼翼将官印完璧奉还。当看到印盒中安放着失而复得的官印时,李浚与县令两人目光对视,心照不宣地笑了。
能做到如此谨慎,自然是达到了“印记不得委其胥吏”的要求。然而,官印也给地方办公带来了麻烦。按照规定,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上计吏到京师户部汇报地方年度财政收支情况,经户部审核数目完全符合后,方许奏销。钱谷数字如有分、毫、升、斗“轧不平”,整本财务报表便要被驳回重造。重造报表不难,难的是必须盖上原治署的官印才算合法,这
1
样一个来回,就得多费个把月以至好几个月的时间。不仅增添了上计人员往返奔走的麻烦,也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手续繁琐,逐渐成为大量使用公章的弊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15650383( C )
A.“官印”又称“印信”,是官方行使权力时使用的信物,从古书记载来看,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官印了。
B.汉代《春秋合诚图》里关于一只凤凰飞到尧帝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泛游的尧的记载,证明了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
C.尧帝时代,装运公文用赤玉匣子,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且加盖“天赤帝符玺”的印章。
D.两汉的官印多为因材治印,印面有的极为方正,有的近似长方,有的四角呈弧形,还有的圆形和椭圆形,低级官印比高级官印大得多。
[解析]以偏概全。汉代《春秋合诚图》里记载的是个例,并不是当时的公文包装都如此整齐划一,更何况这是一种传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导学号 15650384( D )
A.由《封泥汇编》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官印的印面形制百花齐放,印文的书写排列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循。
B.官印保管者不能随便将管印交给其他官吏,李浚借救火之机,将官印盒匆匆交给县令保管,其目的在于迫使县令乖乖交出所盗官印。
C.在古代,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上计吏到京师户部汇报地方年度财政收支情况,这些收支情况报表必须盖上原治署的官印才算合法。
D.官印使用谨慎,增强了官府行政的严肃性;然而,官印使用手续繁琐,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这些规定只是增添了官吏往返奔走的沉重负担。
[解析]“只是增添了官吏往返奔走的沉重负担”理解不当。原文说“手续繁琐,逐渐成为大量使用公章的弊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15650385( A ) A.战国时期的官印制作相当混乱,同样是官印,编号为0007的“君之信玺”边长2厘米半,编号为0227的“左禀”边长3厘米。
B.官印因旧损需换新印的,要给定更换完毕的期限,当日拿旧印呈献给尚书礼部销毁,有的先锉去印面的一个角,然后集中销毁。
C.宋代机关申请设置官印,先确定官印上出具什么文字,申明该官印属于哪个官署,再进行审验,最后把材料上报给尚书礼部。
D.唐代中书门下凡需要用印的公文,必须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誊写、校对后,再由“堂头”审核,审核无误后,方可盖印。
2
[解析]“战国时期的官印制作相当混乱”理解不当。原文说“官印的规格经历了从紊乱到齐整的整饬过程”,文中介绍0007“君之信玺”和0227“左禀”的边长,目的在于说明战国时期官印的规格“因材治印”,不够统一,这不能说明官印制作相当混乱。
(二)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分。 (9分每小题3分)
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为政在人”,“人”即治于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要和谐促进。
为政之首在选人,儒家推重“尚贤使能”,打破亲亲关系。孟子认为,选用贤才时,应当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荀子宣称,王公贵族的子孙,如果没有德才,那就只能沦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的子孙,如果德才兼备,就应当把他选拔到政府去担任官职。推举贤能只应遵循一条标准,即使他是一位有德才的人,既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推举,更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降低条件。
其次在管人。孔子说,平时对老百姓不进行教育,而到他犯了法时就杀他,这叫做暴虐。推论下去,人才也需要时时接受教育,而不能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礼治德教是建立在人们内心自觉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觉性的,而每一个人也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稳定而持久的自觉性更难得到保证。因此,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带有强制性的法治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为政在人”不是说不要“法”,而是在“法”与“人”二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荀子指出,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法律条令再详细周密,也是防不胜防的。反之,如只用道德教育而不用刑罚,那么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也是不行的。荀子认为:法是不能独立起作用的,而依法所推衍出来的各种政策条令也不可能自动地产生。只有有了好的执行者,法令和律条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择人执法的思想,很有积极意义。
为政的目的是养民。孟子总结夏、商二代灭亡教训时说: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如何才能得民心呢?那就是,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满足他们,而人民厌恶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他们。当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总结了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和失民。因此,他们反复地告诫其子孙须“敬德保民”,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
荀子说天生万民,并不是为了君主;相反,天设立君主,则是为了人民百姓。其“立君为民”的思想得到了黄宗羲的进一步发挥。黄宗羲认为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卖命。君臣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得为天下万民服务。二者之间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养民须富民。荀子说使国家和人民富足的重要方法是“节用裕民”。“节用”即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裕民”是说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使他们得以富裕。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绝不能误了农时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