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试题语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2:30: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山西大学附中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五月模考

语文试题

(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一上映,就受到普遍质疑和批评。不少人把它和旧版相比,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不忠实原著。而导演李少红则坚持认为其实她才是“忠实原著”的,有片中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为证。我觉得这种争论模糊了焦点。

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影像艺术,和小说原著文字形式有别。亦步亦趋而不顾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不见得就叫“忠实原著”。

哈姆雷特穿西装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不是;“铜钱头”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也不是。今日的作品和版不像,当然不会成为问题。时隔二十多年,摄像技术等进步如此之大,如果充当旧版的影子,又何必重拍?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则更不是问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变迁而有差异,但真正“美”的东西始终能得到认可。

问题在于,号称“忠实原著”,实则暴露了导演和编剧用影像再现文字能力的贫乏、想象力的贫乏、运用镜头能力的贫乏、裁剪故事能力的贫乏,于是只好用旁白直接代替表演了事;问题在于号称吸取了昆剧的元素,昆剧的爱好者统统不买账,“铜钱头”从美感变成了恶谥;演员的扮相,“环肥燕瘦”的钗黛颠倒作“环瘦燕肥”,漱口成了吐口水,喷茶倒似弹射暗器……这就难以拿“忠实原著”来遮羞了。据我接触的“90后”们,只要看过原著的,就没有人喜欢这部剧的——他们还因自己莫名其妙成为挡箭牌,觉得十分冤屈呢。

和莎剧一样,《红楼梦》在中国俨然成为产业。从《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种种续书始,对它的“翻修”就不曾停止过。严格来讲,大部分翻修都不太“忠实原著”。大浪淘沙,现在除了专门的研究者,那些续书因为思想的庸俗和文字的低劣,早被遗忘和淘汰。越剧《红楼梦》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突出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照旧被奉为经典,多少观众为黛玉之死一掬同情之泪。至于1987版电视剧产生于“探佚派”全盛时期,非但把后四十回统统砍去,换成了当时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情节大可商榷,即使对前八十回,也做了大胆裁剪扬弃,其实又何尝完全“忠实原著”?但是它的受众之广,影响之大,文化含量之高,只怕在国产剧中再无其匹。甚至因为新版的翻拍,让更多人愈发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这部呕心沥血的大制作。当年那批演员,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与原著难以拆分。

所以我绝不排斥《红楼梦》再一次翻拍,参照RSC《哈姆雷特》的经验,即使演员裸体上场我都能够接受——只要他们演的确实是《红楼梦》,而不是被谑称为“天雷梦”的东西。 (节选自2010年7月26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 “忠实原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大赞同有些人的“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观点,因为那些人对“忠实原著”有误解。 B、作者也不赞同导演李少红的“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来作为“忠实原著”的解释。 C、作者认为,“忠实原著”就是要按照原著的故事情节或者原著的精神来具体演绎。

D、在作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原著”有时候也并不排除大胆裁剪扬弃的一些做法。 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新版剧用原著旁白代替表演算不上忠实于原著,只能表明编导能力有问题。 B、运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不应成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批判的依据。 C、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的做法本身无可非议。 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是演员拍戏的最大的障碍。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那种不顾电视剧特有的视听艺术而跟随原著亦步亦趋的做法并不见得就是忠实原著。 B、昆剧爱好者以及一些“90后”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创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否定。

C、那些不大“忠实原著”而思想庸俗和文字低劣的原著翻修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社会所淘汰。 D、越剧《红楼梦》以及1987版的电视剧都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 二、古诗文阅读(36分)ks5u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褚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褚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褚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褚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褚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 .

B.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 .C.时人以方何平叔 方:比作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是(3分)( )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②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 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2)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少年游ks5u

南宋·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宜兴竹山。 8.请对上阕前两句描写的意象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结合全词,概括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②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李白《蜀道难》) ④既见复关, 。(《诗经﹒氓》)

⑤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

关于汪曾祺的风景

第一眼看到他我即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 那是一个侧影。

背有些弓,一头被岁月漂白的头发在风里随想,头微微扬着,耳朵很宁静的样子。他站在路口,他的身边有一个疯子在发狂,街道上奔跑着喧嚣。这一切好像与他都很陌生。

他身着一件蓝咔叽布夹克,肩上背着一个半旧的黄包,看上去仿佛是偏僻县城来的一个探访者。那天他是等我们接他去一个便宴,然而我们迟到了。结果让一个70余岁的老人在街边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他没有急躁,也没有嗔怪。是的,他已经习惯于这样迟到的约会了。 他与历史的约会足足迟到了近半个世纪,当他终于乘上最后一班从那黑洞洞的隧道里升出来的班车时,他觉得他头发里的风并没有变。

二 他的眼睛很诗意。

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一个70多岁的老人的眼睛竟可以如此的明澈、清纯。那两枚饱满的眸子是两方小小的古歙砚。

这双眼被40年代的南风读过,被60年代的东风读过,也被80年代的西风读过。然而他并没有患风泪眼。

他的眼睛总有水的感觉。 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