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23:48: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成长的一次飞跃,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帮助孩子顺利地幸福地走

好这一步,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十分关注幼小衔接,家长关注之心更加迫切,特别是到了大班下学期,家长要求幼儿园教拼音、学算术,恨不得把小学的书拿来让他的孩子先学。的确,作为家长,孩子要参加各小学设置的种种面试,他们总担心自己的孩子知识不够,所以大半的孩子已经开始面对升学压力。根据我的一点现有经验,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知识的储备已经相当丰富,需要提高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训练。如自己会根据需要每天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保管好自己的文具用品,学习上主要是有倾听能力,书写方面主要是练习笔画,书写的姿势,而不是写字。

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不同。幼儿园与小学都是育人机构,在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上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它的具体目标要求、教育方式、管理方法确实有着很大的差别。

1、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育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2、工作任务不同。幼儿园是生活保育与教育教学并重,小学则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培养习惯和传授知识外,有相对周全的生活保育,要管孩子吃、喝、拉、撒、睡,配备有专门的生活老师。到了小学,基本上没有生活保育方面的服务。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小学主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主要致力于向孩子传授知识、培养习惯、训练能力、发展身心。

3、教学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幼儿园针对幼儿的好动爱玩的特点,主要采取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性教学方式,大多教育教学寓于各类活泼、自由的游戏之中。小学则采用相对严肃的课堂教学,尽管这种课堂教学中有时也运用游戏的手段,但只是作为辅助性方法。

4、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同。在幼儿园里,主要在玩中、游戏中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习惯,孩子没有硬性任务,不存在课业负担。到了小学,孩子开始有了硬性的任务,老师每天要传授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内容。孩子必须学习掌握这些知识,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

5、对孩子的生活要求不同。幼儿园里,因年龄原因,孩子的依赖性很强,孩子吃饭、穿衣、上厕所、上学整理学习文具都依赖家长或老师完成。到了小学,要求孩子在生活上减少对别人的依赖,要求有更强的独立性。如独立上学、自己整理文具、课间自己知道上厕所。

二、刚入学的小学生不适应现象列举 因为小学与幼儿园存在以上诸差异,一些已经习惯了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在刚进入小学时,表现出不适应,常见情形有以下几种:

1、生物钟紊乱。指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生物钟”失调是假期后

所有孩子最为集中的表现之一。一般孩子晚睡晚起,晚上与大人一起玩到很晚,早上自然起不来,精神不好,入学后,生物钟没有调整过来,对学校生活不适应。

2、孤独感。刚入学的孩子,特别易产生“孤独感”。这是因为以前熟悉的环境与现在所面对的教室差别大,以前的好朋友、好伙伴不见了踪影,老师也换成了新面孔,如果孩子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就会表现出不合群现象,孩子的内心很孤独。再加上有些孩子自私小气,自然少了许多朋友,一时感觉非常孤独。

3、畏难情绪。因幼儿园与小学正规教学有很大不同,孩子入学后需听懂老师上课传授的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硬性任务,与幼儿园凭兴趣选择喜欢的课程完全不同,有的孩子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差一些,就会觉得课程困难,无法接受,从而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

4、坐不住。

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与学校是截然不同。小学是学校的管理方式,班里学生人数多,课节时间长,要求坐端认真听讲,而对幼儿园“自由”惯了的孩子来说,是坐不住的,这是一多半孩子上小学的共同特征。

5、自理能力差

不会整理文具、削铅笔、忘记带书本、作业、不会做清洁,下课忘了上厕所尿湿裤子,不敢独自上学、回家等。

三、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1、适时调整孩子的生物钟

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生活。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有条件的还可安排午睡,体质弱的孩子下午放学后,应让他小睡一会儿,以缓解疲劳。这样就能调整好孩子的生物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激发孩子对校园的向往之情 孩子在进入小学前,既有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马上成为小学生而感到兴奋,同时也担心上了小学后老师要求严、受拘束、有作业任务而产生恐惧畏难心理,家长和老师都要注意保护和放大儿童前一种心理,让孩子在兴奋与期待中开始小学生活。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心情。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带着孩子去挑选孩子自己喜欢的书包及文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田田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千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家长不要对孩子说上学后作业多的话,那样容易加强孩子产生恐惧、畏难心理,而应该让孩子轻松地

没有负担的步入小学。同时在初入学时老师也要注意不留作业或少留作业,给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3、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上了小学,许多事情都得自己承担。比如:整理书包,值日时要求孩子扫地、抹桌;学会自己上厕所等,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要教孩子做,针对孩子在校情况进行模拟训练。如:在家扫地抹桌子,提前整理书包、削铅笔,自己穿衣洗漱,教孩子怎样过马路等为上学做准备。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d、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建议家长们记住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家长应全面及时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孩子入学在校表现。

a、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刚入学几天,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哭着要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恋园”现象。“恋园”现象表明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在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解决困难;还可以讲讲身边同龄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