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 最终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16:44: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火星 和 木星 之间。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八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内部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

②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适当的引力,形成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层

③地球的物质演变——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致热和重力收缩,使水汽逸出又冷凝降落,形

成海洋

④自转周期适中--白天升温和夜晚降温不强烈,保证生命物质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

的主要能源。

4、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显示

(大气层) 太阳活动 影响

外 日 冕 太阳风 磁暴、极光

色 球 耀斑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内 光 球 太阳黑子 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轨道

公转 近似正圆的椭圆 1

自转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平均1o/日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自转真正周期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近日点(1月初)——最快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极为0。 平均30千米/小时 远日点(7月初)——最慢 赤道1670Km\\h,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两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导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力: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转。(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o26′。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

温带 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黄道 面。地球的赤道

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 之间约成 66.5°的夹角。

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春分 3 月 21 日 赤道 向 北

夏至 6 月 22日 北回归线 向 南

秋分 9 月 23日 赤道 向 南

冬至 12 月22 日 南回归线 向 北

4、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正午太阳高度的 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 最大值范围 正午太阳高度 最小值范围 昼夜长短 出现极昼范围

夏至日 由 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整个南半球 冬至日 春分或秋分日 由 南回归线 由 赤道 向南北两侧 递减 向南北两侧 递减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整个北半球 不填 不填 北半球昼 长 夜 短 北半球昼 短 夜 长 全球 昼夜等分

南半球昼 短 夜 长 南半球昼 长 夜 短 北极圈及以北 南极圈及以南 2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15°/时 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15°/时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0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

(1) “

”的应用:东加西减

3

(2)经度差: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西经:经度差=大的经度数-小的经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