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费的文化与常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7:07: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主旨:小費的文化與常識

給小費是一種社會的文化

什麼是小費文化?

英國人用刀叉吃飯,印度人用手抓飯吃。誰好誰壞?對不起,沒有所謂「好」「壞」,只有所謂「習慣」「不習慣」。可是,當你前往不同文化的國家旅遊,基於禮貌,應該要入境隨俗。否則,假如是看看就算了的小事,別人只會覺得你怪;倘若關係到自身的利益,別人就會對你嗤之以鼻,修養不好的人甚至惡言相向。全世界我所去過的國家之中,小費文化有兩個極端,一個是什麼小費都不收的日本,一個是沒有小費就走不通的美國。

講三件往事,可以了解這兩個國家的差異。

去 年到日本,住宿於鄰近東京火車站的四季酒店。離開時因為天雨,我們一行四人暫時被困在酒店大廳。這時,一位經理主動趨前告訴我們,酒店有一條地下走道可以 直通火車站,路程有一點複雜,是否需要他們的協助?我一 有這種好事,急忙說需要。於是經理派了一位年輕的服務生,要他帶領我們走到車站大廳。

這位服務生不單走在前方引導我們,還幫同行的女伴拿沉重的行李箱。從酒店大廳到車站大廳,要先搭電梯向下,走過幾條人煙稀少的地下道,再穿過人潮洶湧的地下街,東轉西繞,某幾處階梯還必須抬起沉重的行李箱,再搭電梯向上,最後才到達車站大廳。

這一段路途保守的估計有四、 五百公尺 ,耗費將近二十分鐘。直到進入車站大廳,確定不會迷路,服務生這才對我們深深一鞠躬離去。請問,這種 顩r要不要給小費?我走遍全世界,恐怕想不出第二件更有必要給小費的往事。深受感動之餘,我當場拿出一千元日幣當小費。可是,那位服務生堅定地拒絕了。他甚至堅定到假如收下小費,似乎是受到了別人的侮辱。

另 外兩件都是近三十年前留學美國的往事。一次是參加學校「國際學生辦公室」舉辦的旅行,地點是紐約市,同行的有二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帶 的是「國際學生顧問」W先生。令我難忘的是,每次用餐完畢,W在大庭廣眾之下就當場拿出小型計算機,精確地為每個人計算,除了該付的餐費,還要再加上十五%的小費。

一次都沒省,從頭到尾從無例外,每餐飯每個人都要付十五%的小費。第二件事是某天到餐廳用餐,因為坐在靠近門口的座位,無意間 到兩位服務生的悄悄話。大意是A要求B盯住某桌的客人,因為那人前次來餐廳用餐,竟趁服務生忙碌的機會,桌上只留下餐費,沒給一毛錢小費就開溜。

三件事讓我的印象都很深刻,也充分說明日本人和美國人在小費文化上有多麼巨大的差異!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異? 因為日本人誠實、美國人現實?

不!

根本原因和他們的薪資結構有絕對的關係。

日本服務生的薪資全部來自於僱用他們的公司,公司已經付了「合理」的薪水,沒有理由再拿額外的小費。至於美國,許多行業的服務生根本沒有薪水(或只有象徵性的基本底薪)。他們收入大部分的來源,是仰賴客人所給的小費。

留學美國的時候,某 家中國餐廳曾想僱用我擔任外送的工作。和他們談條件,才發現不僅要自備汽車、花自己的油錢,而且不管發生什麼事(車禍、違規罰金),全都要自己負責,老闆 不付一毛錢的薪水。設身處地為那些人想一想,寒風苦雨之中,開了幾哩路的汽車,爬上爬下把食物送到客人手中;客人卻不給任何小費,這合理嗎? 不習慣小費文化的朋友,到了美國肯定很難接受。

有一次我陪幾個朋友到美國,在一家高級餐廳用餐,他們反對給十五%的小費。

我解釋了半天,說明美國餐廳至少要給十至十五%的小費;而只要沒有特別不滿意的地方,

大部分客人都給十 五%的小費。他們完全無法相信。問為什麼不信?他們只反問我一個問題:這裡收費那麼貴,每桌客人都給十五%的小費,這些服務生不是都發財了?乍 之下是有道理。因為看看帳單,每桌消費都是幾百美元,一個晚上只要服務七、八桌的客人,單單是小費的收入就超過三、四百美元,服務生的收入如此之高,可能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