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22:58: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模型中,属于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是D

2.关于单室模型错误的叙述是

A.单室模型是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单元

B.单室模型中药物在各个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均相等

C.在单室模型中药物进入机体后迅速成为动态平衡的均一体 D.符合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称单室模型药物

E.血浆中药物浓度的变化基本上只受消除速度常数的影响 3.关于清除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清除率没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

B.清除率是指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位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血 液中的药物

C.清除率包括了速度与容积两种要素,在研究生理模型时是不可缺少的参数 D.清除率的表达式是Cl= (-dX/dt) /C E.清除率的表达式是Cl =kV 4.关于隔室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隔室的划分是随意的

B.为了更接近于机体的真实情况,隔室划分越多越好

C.药物进入脑组织需要透过血脑屏障,所以对所有的药物来说,脑是周边室 D.隔室是根据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多少和药物分布转运的快慢确定的 E.隔室的划分是固定的,与药物的性质无关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则它的生物半衰期为 A. D.

6.某药静脉注射经3个半衰期后,其休内药量为原来的 A. 1/2 4 8 D. 1/16 32

7.某药静脉滴注经3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 A. 50% % % D. 94% %

8.静脉注射某药物lOOmg,立即测得血药浓度为1pt,g/ml,则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 5L D. 100L

9.欲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可采取的给药方式是 A.单次静脉注射给药 B.多次静脉注射给药

C.首先静脉注射一个负荷剂量,然后恒速静脉滴注 D.单次口服给药 E.多次口服给药

10.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与给药剂量有关的参数有 B.ka C.v D. Cl E.AUC 四、多项选择题

1.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尿药排泄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 A.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泄的药物

B.用量太小或体内表观分布容积太大的药物 C.用量太大或体内表观分布容积太小的药物 D.血液中干扰性物质较多

E.缺乏严密的医护条件

2.采用尿排泄数据求算动力学参数须符合以下条件 A.有较多原形药物从尿中排泄 B.有较多代谢药物从尿中排泄

C.药物经肾排泄过程符合一级速度过程 D.药物经肾排泄过程符合零级速度过程

E.尿中原形药物出现的速度与体内当时的药量成正比 3.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的求法有 A.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即C→t作图

B.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lgC→f作图

C.当药物代谢产物的消除速率常数大于原形药物的消除速率时,药物代谢产物 血浆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lgCm→f作图

D.尿药排泄速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lg (△Xu/At)一tc作图 E.尿药排泄亏量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lg (Xu∞一Xu)一t作图 五、问答题

1.某药物在体内符合单室模型,以下各项陈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对患者给药,在治疗剂量下该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为4小时,则: A.该药物消除速率常数为 73h-l。

B.i.V.给药,16小时后%的药物被消除。

C.给药消除所需的时间是给药消除所需时间的两倍。

D.完整收集12个时的尿样,可较好地估算经尿排泄的原形药物的总量。 E.-定时间内消除了多少药物,取决于给药剂量。

2.下图分别为某药物口服单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和体内药量—时间曲 线。当参数发生以下五种情况的变化时,这两种曲线会如何改变,试作出改变后的曲线。

(1)F减小;(2)Ka增加;(3)某一因素引起了CI增加,k也增加;(4)某一因素引起了 CI减小,k也减小;(5)某一因素引起了v增加,k减小。 六、计算题

1.已知某单室模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tl/2为4小时,v为60L,给该患者静脉注射 lOmg药物,试求半小时后血药浓度是多少?

2.静脉注射某单室模型药物80mg,立即测得血药浓度为lOmg/ml,4小时后血药浓 度降为ml。求该药物的生物半衰期。

3.某药物半衰期8小时,表观分布容积为kg,体重60kg的患者静脉注射600mg后24小时内消除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是多少?给药后24小时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4.某药物0至小时内尿中排出量为,在小时血浆中药物浓度为lOug/ml,求Clr。 5.已知磺胺嘧啶半衰期为16小时,分布容积20L,尿中回收原形药物60%,求总清 除率Cl,肾清除率Clr,并估算肝代谢清除率Clb。

6.某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为小时,则该药物每天消除体内剩余药量的百分之几? 7.某药物静脉注射给药50mg,测得0~3小时的AUC0-3为.h/L,AUC为

.h/L,累计排泄尿量为llmg。那么,(1)在给药3小时后有百分之多少的药物留在体内?(2)总清除率Cl是多少?(3)肾清除率Clr是多少?(4)以肾清除方式排泄的药物 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8.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已知:t1/2= ,v=100L,若要使稳态血药浓度达 到4Ug/ml,应取k0值为多少?

9.某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5小时,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多少时间?

10.头孢曲松是种半合成头孢菌素,对新生婴儿给药184mg(50mg/kg),血药浓度数据见下表:

(1)作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图,估算生物半衰期。(2)计算AUC。(3)计算Cl。(4)计算V。 11.某药物的治疗窗为~ml,已知V=30L,t1/ 2= 55h。对一患者先静脉注射

该药物l0mg,半小时后以每小时l0mg速度持续滴注,那么,进行滴注小时后是否达到治疗所需浓度?

12.某患者口服某药物500mg后,测得血药浓度如下:

已知F=1,求k,ka,tmax,Cmax,V,Cl,AUC。

13.已知某药物口服完全吸收,k为,口服给药250mg后测得AUC为 ml,求V。

14.普鲁卡因胺是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其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口服 和肌内注射,治疗窗血药浓度范围为4~8ug/ml。已知:健康受试者静脉注射750mg剂量后,消除半衰期为3h,表观分布容积为140L,尿药排泄百分数为65%,代谢物(N-乙酰卡尼)百分数为35%;健康受试者口服250mg剂量的普鲁卡因胺片剂后,吸收速率常数为,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截距为 ug/ml,吸收分数为%。

提示: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表观分布容积以及总体清除率等参数与给药途径无关。

根据以上信息,解决以下问题:

(1)计算口服250mg(1片)和500mg(2片)剂量的普鲁卡因胺片剂后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和峰浓度。口服1片或2片规格为250mg的片剂所达到的血药峰浓度是否能够控制心律失常?

(2)如果不能,那么需要服用多少片剂(250mg规格)才足以控制心律失常?

(3)口服500mg片剂后,在药物吸收速率等于消除速率时,吸收部位可被吸收的剩 余药量以及体内药量分别是多少?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单室;2.一级,Wagner-Nelson法;3.k0,k,V;4.;

5.达到峰浓度的时间,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给药开始至血液中开始出现药 物的时间; 6.药物的输入速度; ;

8.①作图时对误差因素不敏感,实验数据点比较规则,求得七值较尿排泄速率法准 确。②要求收集尿样时间较长(至少为药物的7个tl/2),且不得丢失任伺一份尿样数据。

二、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单项选择题

四、多项选择题

1.ABDE 2.ACE 3.BCDE 五、问答题

1.A.正确。K=t1/2= 。

B.错误。16小时为4个半衰期,在4个半衰期内,[1-(1/2)^4]×l00%,即%的药物被消除。

C.正确。给药消除需要2个半衰期,而给药消除需要1个半衰期。

D.错误。12小时相当于3个半衰期,仅%的经尿排泄的药物被消除,较好估算 尿药总量需要5个以上半衰期。

E.基本正确。对多数药物,在治疗浓度范围内,给药剂量改变,药动学参数不变。 但在少数情况下,某个或某些药动学参数会发生改变。

第九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二室模型;2.三室模型;3. AIC判据;4.混杂参数 二、问答题

1.静脉注射给药后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随时间的变化有何特点?为 什么?

2.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简述残数法求算二室模型动力学参数的原理。 3.隔室模型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判断?

4.试述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

5.试画出血管外给药三室模型示意图,并写出各隔室药物的转运速率方程。 三、计算题

1.某药物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注射给药75mg后,血药浓

-at-βt

度与时间的关系如下:C=Ae+ Be,该式中A= L.B=L,a= ,

β= ,试求(l)k12,K21,k10,Vc;(2)给药后经5小时血药浓度为多少?

2.某二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lOOmg,测得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如下: t(h) C(mg/L) 43 32 20 14 11

试求α,β,A,B,k12, k21,k10,Vc。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二室模型:二室模型由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由血流丰富的组织、器

官与血流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快, 能够迅速达到分布平衡;而周边室一般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 液等构成,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慢,需要

第九章多室模型127

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分布平衡。药物在中央室与周边室之间进行可逆的转运,药物的消 除主要发生在中央室。

2.三室模型:三室模型由中央室与两个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为血流高灌注隔 室,药物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中央室(第1室);以较慢的速度进入浅外室(第2室),浅外 室为血流灌注较差的组织或器官,又称组织隔室;以更慢的速度进入深外室(第3室),深 外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或器官,如骨髓、脂肪等,又称深部组织隔室,也包括那些与 药物结合牢固的组织。药物消除一般也发生在中央室。

3.AIC判据:AIC是由Akaike等所定义的一种判据(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 AIC=NInRe+ 2P,该式中,N为实验数据的个数;Re为权重残差平方和;P是所设模型参 数的个数,其值为模型隔室数的2倍。AIC值愈小,则模型拟合愈好。

4.混杂参数:通常将分布相混合一级速度常数a和消除相混合一级速度常数∥称为 混杂参数(hybrid parameters),分别代表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由模型参数(K12、k21,K10) 构成。

二、问答题

1.二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曲线先较快地下降,布相,

之后较慢地下降,此为消除相。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为由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 相交而成的二次曲线。这是因为在给药后初期药物除了向体外消除,还有向周边室的分 布,所以血药浓度在分布相下降较快;而在给药后末期,药物分布基本完成,体内过程以 消除为主,所以在消除相血药浓度下降较慢。

2.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应用残数法原理求有关动力学参数的原理如下:

-αt

(1)以末端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求B和β:一般α>>β,当t充分大时,A*e一0,则

。f p

-αt-βtβt

C=A *e +B*e可以简化为:C=;两边取对数,得:

'。因此,lgC-t曲线的尾端直线段的斜率为,从斜率可求出β值,截距为lgB,可求出B。 (2)求曲线前相的残数浓度:根据该直线方程,可以将此直线外推求出曲线前相(分 布相)各对应时间点的外推浓度值c’,以对应时间点的实测浓度c减去外推浓度值c’,即

-at

得残数浓度Cr,Cr= C-C’=A.e。

(3)根据残数浓度求A和α:对残数浓度取对数,并对时间作图又得到一直线, ,根据该残数直线的斜率和截距IgA,即可求出α和A。

3.隔室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①给药途径;②药物的吸收速度;③采样点及采样周 期的时间安排;④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

模型的判别应采用以下判据综合判断:①一般先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作初 步判断,如静脉注射给药后,lgC-t图形为一直线,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如不呈直线,则可 能属于多室模型。②选择残差平方和(SUM)与权重残差平方和(Re)最小的模型。③选

2

择拟合度(r)较大的模型。④选择AIC判据较小的模型。⑤F检验,若F计算值大于F 界值,则说明模型2优于模型1。

4.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①吸收相,给

药后药物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②分布相,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