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1 15:44: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学习方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引入新课 1、播放日月星辰变幻和四季景观视频和图片 2、提出问题:太阳、月亮等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长?哪个季节昼短?为什么?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学习新课
学习行为 认真观看,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动画1、课件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细心观察 式:自转和公转。 主动探究 演示,增强直观性。 通过小组演示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绘图技能; 培养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 2、先阅读课文自转内容,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对比分析 地球仪,分组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明自合作研讨 转特点;教师选一组演示,并让小组汇报自转的特点:大胆表达 定义、方向、周期。(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准确绘图 3、再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 极和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图。 4、把恒星日和太阳日、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图制成动画图,在图上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周期?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 先阅读课文地球公转内容,看课件公转示意图 ,小组讨论汇报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轨道等)和规律。并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 地球的公转运动。问题: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 而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冬季?7月份地球离太阳最 远,我们这里为什么是夏季?填公转特点表格(见 附表1) 三、课堂小结 课本15页活动题2填表。运用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四、作业: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2、13页学习主题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内容:第二、三课时 地球自转及意义 一、引入新课 复习自转运动的特点; 问题:一天当中我们会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