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6:32: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学习方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引入新课 1、播放日月星辰变幻和四季景观视频和图片 2、提出问题:太阳、月亮等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长?哪个季节昼短?为什么?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学习新课

学习行为 认真观看,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动画1、课件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细心观察 式:自转和公转。 主动探究 演示,增强直观性。 通过小组演示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绘图技能; 培养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 2、先阅读课文自转内容,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对比分析 地球仪,分组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明自合作研讨 转特点;教师选一组演示,并让小组汇报自转的特点:大胆表达 定义、方向、周期。(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准确绘图 3、再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 极和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图。 4、把恒星日和太阳日、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图制成动画图,在图上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周期?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 先阅读课文地球公转内容,看课件公转示意图 ,小组讨论汇报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轨道等)和规律。并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 地球的公转运动。问题: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 而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冬季?7月份地球离太阳最 远,我们这里为什么是夏季?填公转特点表格(见 附表1) 三、课堂小结 课本15页活动题2填表。运用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四、作业: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2、13页学习主题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内容:第二、三课时 地球自转及意义 一、引入新课 复习自转运动的特点; 问题:一天当中我们会经历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 二、学习新课 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 落实双基 认真复习,积极巩固知识 思考 导入新课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立体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计算1、每一小组准备一把手电筒,一个地球仪。一人将手动手演示 电筒放举起并拧亮灯泡代表太阳,在离手电灯大约半细心演算 米远处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将房间弄暗,积极思考 看看地球仪表面有哪些部分被灯光照亮?哪些部分没主动探究

有被灯光照到?体会什么是昼夜半球晨昏线,昼弧、合作研讨 夜弧及太阳日? 教师再用玻璃球代替地球演示,让学大胆表达 生观察是否发生昼夜交替。提出问题:如地球不自转创新思维 是否发生昼夜现象?是否发生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讲练结合 条件是什么? 练习巩固 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2、使学生直观、深刻理解自转的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落实双基 2、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昼夜交替,总结自转的第一个加深理解 地理意义:昼夜交替。 3、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地方时与经度联系起来。地球自西向东转,因此,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先见到太阳,在时间上表现为东早西晚。 地球昼夜交替一周(180度)为一个太阳日(24时),问:经度每隔多少度为1小时?每隔一度为多少时间?(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因而引导学生得出自转的第二个意义:地方时不同。引出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概念。 5、 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 小时;东边时刻比西边早(边讲边练,例题略) 时差的计算:(1)计算时区差;(2)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3)一东一西时区:相加(4)计算结果(思考:当华盛顿是早上7点时,请问中国北京是几点?当莫斯科是中午12点时,请问北京是几点?华盛顿是几点?) 6、练习: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3页学习主题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课堂小结: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0页自转的意义 四、作业: 填充图册P6—9页自转练习 第三课时:自转意义的专题练习(略) 教学内容:第四、五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引入新课 1、 复习填写“地球公转的特点”表格 学习行为 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巩固知识 2、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问题思考

长?哪个季节昼短?为什么?引出“黄赤交角” 二、学习新课 1、计算机模拟演示黄赤交角,学生讨论:什么叫黄赤交角?找出“一轴两面三角度”并在填充图册中填图。 2、公转动画演示,观察不同位置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是否有变化?太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情况? (填表见附表2)讨论题:1、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又有什么变化? 2、如果黄赤交角为45°,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3、当黄赤交角不为0°时,太阳直射点就会在南北纬一定的范围内往返移动吗?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教师通过课件将三个讨论题演示,对学生的研讨结果给予补充纠正) 3、小组研讨绘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和两分两至公转示意图,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4、课本P21读图思考:每小组两题研讨,分小组交流 汇报成果,推断出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学生做练习填充图册P8 3题。巩固所掌握的规律。 5、总结归纳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天文四季和气候的区别。 三、教学小结(略) 四、作业:填充图册P6—9页公转练习 第五课时: 一、日照图的判读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步骤,参看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1页。挑选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和巩固。 二、作业讲评 三、公转意义练习(略) 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1页。挑选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和巩固。 二、作业讲评

三、公转意义练习(略)

板书设计

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与时差 地方时 时区的划分和区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与季节 黄赤交角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从容说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征,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23页图1.26,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