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19 4:02: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掌握地球各圈
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探索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认识事物是普
遍联系,培养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 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材分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对地壳部分,重点在掌握地壳的范围、主要特征以及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分布状况;对地幔部分,着重分析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重点让学生区分岩石圈和地壳、上地幔之间的差异;地核知识点的重点应放在区分内外核的差异上。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由于在后面的章节中,外部圈层的具体情况将作详细介绍,因此在这里要有所侧重,应强调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形成一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整体印象。
总的来说,本节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
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限 二、教学方法
说教法:本节内容较抽象并需学生有较好空间想象能力,我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演
示法、提问导学法、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三、教学过程 导课:我通过鸡蛋的分层形象地引出地球的圈层结构,鸡蛋分三层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但
地球内部就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还没有能力直接下到地下去,探明其内部结构,从而引出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
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动画资料,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地震
波的相关知识,给学生直观感受。
2.在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一边结合分析教材图1—21,一边在黑板上
画出图示并标注出主要名词,使学生心中对地球内部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整体印象,然后让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后分析思考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最后各小组派代表陈述,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加以点评,讲解。 这样培养了学生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和合作精神。
3.展示气球不断上升最终爆炸的flash动画,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从而引出 大气圈的学习
4.展示: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将学生分小组,读图并结合课文分析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基本情况。然后派代表回答问题。
小结: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白纸,让学生在纸上草绘地球内部及外部圈层的示意图及人类与之
的关系并说出理由,我则在学生间巡回检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把所学知识形象
化、条理化及空间想象的能力,有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了解。 课后活动:要求学生课后在图书馆或互联网收集有关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材料,
使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知识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问题式教学、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
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