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3:26: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 ,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
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 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第八章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
作业题:
1、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2、什么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3、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第九章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
作业题:
1、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一、给予学生信任,并且搏得对方的信任。 二、适当的关心与适当的批评。
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的做法与感受。 四、尊重学生的看法与选择,以博得对方的尊重 五、控制情绪,注意言行举止。
六、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要双重标准。 七、包容与接纳,维护学生的自尊。
八、师生之间时常交流沟通,既是老师,也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2、什么是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其过程就是人们采用言语、书信、表情、通讯等方式彼此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调节。
3、学校如何指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一、正确认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自卑,并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于是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形成了对自我的否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经常回忆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成绩,以此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不要由于某些缺点的存在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善于挖掘优点,欣赏成绩,并积极展示出来。 二、多锻炼,多实践 自卑的人往往不敢尝试自己没有绝对把握的事情,在课堂上不敢举手,不敢正视老师和同学,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别人说的话过于敏感。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敢于尝试,敢于正视别人。而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鼓励学生不论是课堂还是其他公众场合,每次都要主动发言,不要在意别人,久而久之,就会习惯别人的眼神和看法,信心也会随之而来,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教师在工作中要针对自卑的学生,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发言和展示的机会,有意加强这部分学生的锻炼。 三、积极交往,增强勇气 自卑的人多数比较孤僻、内向、不合群,常把自己孤立起来,少与周围人群交往,缺少心理沟通,易使心理走向极端。自卑者多参与社会交往,可以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丰富生活体验;通过交往,可以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增强生活的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潭;通过交往,可以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情感,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自信心得到恢复。 四、多关怀,多充实 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学识渊博,能力也比较强,在生活中就比较有底气,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自卑的人往往在学识、能力等方面不如其他人。因此,为了克服自卑心理,就要求学生不断努力学习,锻炼能力来充实自己。此外,教师在工作中要对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严肃和责骂,多一些温暖和关怀,少一些批评和歧视,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信心。 五、发挥长处,克服不足 一个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过度注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不
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消极心理很强。为了消除这种自卑心理,学生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有正确的认识,在生活中通过比别人多付出来弥补这种不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以便使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这样自卑感就会慢慢减少甚至没有了。 六、多激励,多表扬 自卑的学生把他人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往往看得比较重,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慎重而客观地评价学生,尤其是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不经意的表扬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要抓住机会多表扬多鼓励那些需要树立自信的学生,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除了教师的表扬外,学生要重视对自己的激励,在生活中相信自己能行,不断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掌握加强自我激励的方法,努力克服自卑心理。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
作业题:
1、什么是群体?有哪些类型?
群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在心理上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结构 的个体的集合体。
群体分为五类:(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三)内群体与外群体(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2、什么是从众?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3、学校环境如何避免学生的去个性化行为?
通过\制订班级公约,回归道德准则\、\巧抓德育契机,营造班级舆论\、\增强角色意识,明确责任分工\三方面的管理实践。
第十一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作业题:
1、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要克服考试焦虑,就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要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不打疲劳战。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因为适量的运动是消除大脑疲劳的有效方法。考前的准备要充分,可以多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模拟考试,熟悉考题类型、题量大小、难易程度、答题要求等。
2、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中小学生性心理与教育
作业题:
1、性心理发展经历那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1、口唇期:出生-1岁 性本能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口唇,因为婴儿从吮吸、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可以获得快感。喂食是特别重要的。例如,婴儿突然断奶或断奶太早,后来可能会过分纠缠配偶或者过分依赖配偶。2、肛门期:1-3岁 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与儿童之间大的冲突。父母创造的情绪氛围有持久影响。例如儿童如果因上厕所时发生的意外而受到惩罚,就可能会变得抑制、肮脏或浪费。3、性器期:3-6岁 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情节或恋父情节)。这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性别角色的特征,和与之竞争的同性父母的道德标准。4、潜伏期:5-11岁 性器官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的内化,自我和超我持续不停地发展。5、生殖器期:12岁以后 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如果发展是健康的,婚姻和抚养孩子能够满足这种成熟的性本能。
2、如何对学生的早恋进行疏导和教育?
1.对早恋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正常生理反应,不可大惊小怪,谈爱色变,也不可视而不闻,闻而不教,教而不导。2.教育要有方。不要伤害学生的心理,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恩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