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2:40: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五)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小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的社会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后果,初步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等。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对象和范围可以来自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值得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价值。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
(二)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 1、尊重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探究。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不仅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直接动力,也是充分发挥他们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的前提。教师在活动指导中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可供学生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内容和题目。可以通过开设科普讲座、推荐科技书籍、介绍科学人物等途径和方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形成问题。在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提出研究的题目和思路。
2、关注生活实际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活动和探究的范围又有较大的局限性。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掘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是有效地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种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市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
3、鼓励动手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强调更多地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
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要深入浅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
(三)学习内容设计的策略 1、由扶到放,选定课题
小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有适当的引导和鼓励。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可以是来自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为问题及课题的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引导工作。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选题范围或参考题目,帮助学生思考问题,选定课题。在学生取得一定的经验以后,逐步扩大选题的范围,或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要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都包含着可以探讨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资利用的丰富素材,应予以充分注意和发掘。农村、边远地区与大中城市相比,信息资源、环境特点差异明显,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多地与乡土教育、劳技教育、手工制作以及当地的生产、科技活动等结合进行。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比较引人注目,可及时用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对于农作物栽培等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的活动,要掌握情况,预先设计安排。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
3、逐步积累,资源共享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校可以根据校内外教育资源和本校的实施情况,总结积累有关材料,逐步构建有地区文化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系列;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探究项目留有足够的余地。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教师共同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合作、分享的过程,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使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共享资源。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过程、操作要点和经验体会通过案例形式总结出来,并分别从学生小组、指导教师、学校管理等不同层面或角度予以反映,在实践中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良好作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具体方法上,对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一)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不能以学科成绩落后等理由,限制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2、任务驱动。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任务一般可包括用多长时间,完成那些工作、向谁递交或发表怎样的成果等。可以通过范例介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
3、形式多样。要从地区、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实施办法。提倡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其它指定领域,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学校、班级、少先队活动整合起来实施。
4、课内外结合。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等;也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研究活动。
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缺乏,思想单纯,因而活动范围应以校内、家庭和所在社区为主;活动的组织应以教师带领下的集体活动和在教师或家长能有效控制范围内的分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为主。
(二)实施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中展开的合作研究等等。
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研究小组一般由本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结合,有条件的也可组织跨班级甚至跨年级的小组。
个人独立探究主要由学生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独立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三)实施的一般流程
小学研究性学习展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发现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总结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交互推进。
1、发现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着重帮助小学生寻找到所要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任务。由于小学生个体差异大、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课业负担轻,本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参观与访问、讲故事、辩论等活动来激发他们对日常现象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意识到这些现象与他们原有知识的差距,从而发现并归纳出问题、形成简单的研究思路。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也可以邀请校内外指导人员提供帮助并共同参与这一阶段的活动。
2、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后,随之进入了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这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体验探究,获得对探究过程的初步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形成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小学生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的特点容易使活动不能持久,教师要及时予以帮助。
3、总结交流阶段
学生要通过总结阶段将自己经过实践探究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加工整理。由于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弱,他们的最终成果可以主要是口头材料、实物、图画、音像制品或简单的书面材料等。成果的交流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通过辩论、研讨、展览、墙报、刊物、网页等方式来交流。学生要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也属正常。
(四)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指导技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并取得预期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1、针对小学生的经验背景和知识基础,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例如,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如何记录与统计数据等等,以便于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过程。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或小组要进行辅导,创设必要条件。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活动,进行人际交往,又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3、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4、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记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探究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同时要创造机会,帮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别人分享成果。
5、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会面临既不能多管,又不能不管的两难局面。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做法,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允许学生在方法运用和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别,不要求全责备。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评价的一般原则
1、正面评价。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步的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评价结果也不宜给出数值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