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3:46: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板书) 创新是推动历史向前的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新思想帮助了弱小的雅典进入了世界最初的民主政治。
我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法,打破了贵族阶层对知识的垄断,使普通劳动者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对中华文明甚至整个世界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牛顿等科学家的卓越发现,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影响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等人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富翁,并将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发明到工业应用的周期缩短
18世纪20年代发明摄像机,112年后才成为工业产品;
19世纪60年代发明无线电,花了35年时间到20世纪初才付诸使用; 19世纪末发明的 X光机经过18年才开始得到应用; 20世纪发明的电视只经过12年就应用了; 原子弹从设计到应用只有6年;
晶体管的发明到工业生产只有3年时间; 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只有不到1年的时间。
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新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板书) 教师:创新是时代的潮流,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是独立性。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打破陈旧,立足于独立思考。
二是求异性。其思维主体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善于发现和把握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是新颖性。创造的本质就在“新”中,发现新现象、创建新理论、形成新观念、发明新技术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它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它可以不断地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
2.它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造和其他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3.它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 几种创新思维的方法 1、扩散思维
扩散思维就是思维从某一点出发,向外任意扩散,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提出更多的创造性新设想、新方法、新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扩散思维能够使思维张开翅膀,冲破一切禁锢。扩散思维是应用已有的知识和记忆,加入想象,使人们的思路更加开阔,产生许多不同的,甚至是“荒诞离奇”的答案。扩散思维可从事物的形态、材料、功能、方法、结构、组合、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扩散。
2、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上下、左右、前后等,从四面八方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南方一些省市的农村在水稻田里养鱼、田埂上种桑,桑叶养蚕,等等。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求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俗称倒过来想一想、试一试或者是反其道而行之。这种从反面去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易引起新的思索,往往会产生超常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新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比如 ,除尘器,原设计是吹气的办法,把灰尘吹到一旁,这种设计失败了。反过来想,不用吹,改用吸的方法又怎样呢,试验证明,吸的方法成功了,便产生了吸尘器。
4、转换思维
转换思维是以多路思维代替单路思维,这种办法不行,就改用别的办法思考解决问题。转换思维有方法转换、目标转换、元素转换等。古代曹冲称象就是应用了元素转移法来思维的,用石头代替大象,元素发生了变化。 5、换位思维
换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跳出自我站在对象人或他人的位置上进行多维思考、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一种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求人们克服固守书本、墨守成规的旧思想,树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
3、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板书) 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是什么? 学生: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材中提到的某高职园艺专业毕业的小赵是怎样“为公司赢得了丰厚利润并被提拔为科研部主任”的?对中职生有什么启发?(板书) 学生:讨论(略)。
教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层出不穷,需要当代青年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4、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板书)
学生: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缺少创新能力。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
教师:2007年2月27日,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河南农民李官奇、一汽大众汽车公司工人技师王洪军和宝钢炼铁厂工人技师韩明明,一同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二名工人、一名农民首次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这一喜讯,向我们中职生传递了什么信息? 学生:从三名获奖者首次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这一喜讯中,不仅说明学习比学历重要,而且也证明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求得创新,取得成绩。
注意培养创新的素质
1.制订终生学习、创造的计划。 2.开发大脑的潜能,增强独立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提高认识速度和速率,缩短认识周期,使自己尽快学有所成,进入创造领域。
3.选用最优学习方法,应用现代化工具,跟上前沿知识的发展。 4.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更新调整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教师: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训练产生和提高的,提高创新能力需要科学思维。要创新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四、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板书) 教师:思维创新的内涵是什么? 1.思维创新的内涵。(板书)
学生:科学思维所说的思维创新,特指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教师:根据教材所给材料,讨论该企业家如何运用发散思维中的“希望点列举法”,大胆进行思维创新的? 学生:讨论(略)。 碰倒纺车的启示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国发明家)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既能织布,又会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个善良勤勉的纺织能手,她起早贪黑,一天忙到晚,可纺纱总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紧张又劳累的样子,总想把这老掉牙的纺车改进一下。 一天,他无意中把家里的纺车碰翻了,他看到原来水平放置的纺车锤变成了垂直竖立,仍在不停地转动。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启示:既然纺锤竖立时仍能转动,要是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好几根纱了吗?他说干就干,终于试制成装有8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并给它命名为“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提高了效率几十倍,被恩格斯称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教师:“珍妮纺织机”的发明,启示我们如何增强创新能力? 学生:讨论(略)。
教师: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要充分发挥想象,巧妙捕捉灵感,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求真务实精神为向导。
1.提高创新能力,要学会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板书)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一般说来,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阶段,要依赖发散思维,而在选择假设时,要依赖聚合思维。从马克思
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看,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辩证统一的。
教师: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很高深、很神秘、很复杂,并因此阻碍了自己的创新。其实创新,甚至是伟大的创新,它的思路有时也往往是很简单的,这就需要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的地思考,要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结合教材所给“把电梯装在楼外”事例,想想自己身边有哪些创新之举? 【本课小结】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不断进行思维创新。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运用科学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二、科学思维方法与人生发展能力
1.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2.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三、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新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 3.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
4.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 四、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思维创新的内涵。
2.提高创新能力,要学会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 3.中职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1)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2) 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3) 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第十课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使学生领悟到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运用: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1.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 2.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难点】
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应遵守历史发展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邓小平的名言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一)邓小平的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发言归纳总结,邓小平的这段话一是说明了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二是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就会发现历史发展并不仅仅是年代的流转、朝代的更替,而且隐藏着一定的规律??”通过阅读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二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他一切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个人和社会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既然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那么作为个人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带着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十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个人目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关系的原理。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2)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107页的图:“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因素是什么?”
在讲清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
请学生学习教材第108页“西安事变”和“恩格斯名言”,通过具体事件分析讨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性。